在丹麦,中小学生怎么学做饭?
看点 在丹麦,学生“学做饭”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学习美食的制作,对孩子们而言,不仅是掌握一项生活技能,更是一场有关味蕾、文化、科学、社会和人际交往的奇妙“化学反应”。亲自参与美食的制作,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在由“美食多样性”转向“文化多样性”的过程中,更是建立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丹麦文化中心 (ID: danishculture)
文丨丹麦文化中心 编丨May
丹麦的“烹饪课”又被称为“食品科学”,是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一年级的必修课,一般每周两节,成绩计入学年综合评估。
“成为自己的主厨!”无疑是烹饪课的教学宗旨之一。此外,了解营养膳食、食品卫生与安全、饮食文化和绿色消费相关的知识也同样重要,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反思食物浪费问题,尊重劳动成果,培养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丹麦的烹饪课怎么上
烹饪课一般在 “学校厨房”进行,这里配备有齐全的灶具、烤箱、冰箱、橱柜、餐具等工具。
同学们分成小组,自主研究菜谱、选择食材,合作完成菜肴与品鉴,并在饭后完成厨房的整理和清洁,专业老师会在同学们需要的时候,给出指导和建议。
丹麦小学Mejrup|六年级|烹饪课
除了做饭,厨房卫生和食品安全也是重要一课。比如,学生们会学习为什么要将生食和熟食的菜板分开,如何查看食品保质期及进行食物保存,哪些食物不能一起食用,如何正确高效地洗碗,如何整理厨房等等。
烹饪中的科学与文化
烹饪早已不单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科学。将复杂高深的食品知识潜移默化地连同烹饪技术一并传授给孩子们,这便是丹麦烹饪课的巧思所在。
面团可以不再只是食材,而是如化学实验室中等待反应的“神奇试管”。
老师们会向孩子们讲授简单的烘焙原理,例如酵母膨发面团的机理,打发黄油时涉及的化学知识或是面包在烤箱中经由美拉德反应散发的诱人浓香。没有什么比了解锅中美食正在经历的事情更加激动人心,更能激发兴趣。
与此同时,美食也是我们了解文化的一扇窗。以美食为桥梁思考文化,建立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这也是丹麦烹饪课的重要一环。学生们会了解不同食物的渊源,以及它们在历史中的流变与发展。
从妈妈亲手制作的肉丸子开始,认识到各国不同的饮食文化,由“美食多样性”转向“文化多样性”,从而建立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不同年级的“烹饪课”课程
烹饪课的延伸
1. 孩子们的种植农场
在一些学校里,孩子们拥有用以种植农作物的小农场,学习播种、施肥、护理和收获,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同时,通过种植了解农作物的生产以及食品安全等相关知识。
植物的种植也并不局限于农田。废弃的罐头、塑料瓶也会被孩子们改造成绿意盎然的盆栽用来装点教室。在丰收之后,同学们会把这些农产品制作成可口的美味,还会交流彼此的种植经验,并将其用于第二年的种植中。
2. 健康午餐盒计划
在丹麦,学生们通常会自带午餐盒。老师会向学生介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营养对人体的功效,并给出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数据。
同学们会根据饮食建议,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专属午餐盒。同时,每个孩子都会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食物选择以及背后的原因。
3. 户外教学
除了室内“学校厨房”,户外教学也是烹饪课的重要环节,以帮助孩子们学习有关自然与饮食的相关知识。
在户外教学课上,学生们被分为小组,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大自然中认识并寻找当地的特色食材,比如蘑菇、野菜、浆果等,并在接下来的烹饪之中尝试着使用它们,制作出带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在搜寻结束后,孩子们会绘制一张当地的“食材地图”。
丹麦的“劳动课”理念也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北京的“畈畈畈FunFarmFam”从丹麦的劳动课得到了灵感与启发。如一座城市的绿洲,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了在大都市放松呼吸,体验自然与农场的空间。
通过自然科普类、动物保育类、食育活动类、木工创造类课程,让孩子们不仅来到户外,融入自然,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自由勇敢地表达自己。
畈畈畈FunFarmFam
学校通过多样化的劳动课程培养了学生合作和动手的乐趣,并促使大家将知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这些劳动实践也会打开孩子们的思维,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开启初步的职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