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治愈焦虑的良药
内容来源:量子教育,企业人才培养优质内容及创新解决方案服务商。
分享嘉宾:芭蕉,量子教育特聘讲师,前京东集团人才发展总监级专家。
笔记达人 | 天朗明月
责编 | 三丰
笔记君说:
学习是治愈焦虑的良药。通过学习持续更新自己的CPU,确保当前的版本是最新的。
拥有卓越的学习力,犹如踏上电梯,前进路上自带加速度。无论变化发生在何处,接住它学习、改变就是了!
今天的分享基于我的书《这么学习GREAT,让知识产生复利的学习法》。非常荣幸能与大家分享GREAT学习法,让更多朋友感受到学习的魅力。
一、学习是治愈焦虑的良药
1. 勤奋的焦虑者:没做错却输了
有一个勤奋的年轻男子,他的画像是:30岁出头,单身,北漂,985硕士,IT工程师。在国企工作6年获得北京户口后,决定跳槽寻找新的机遇。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屡次遭遇挫折。许多面试官认为他过去过于依赖维护性工作,缺乏创新性和开发性工作经验。
这使得面试官对他们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主动开拓能力以及在体制内的工作稳定性产生质疑。
用他的话说:我没有做错过什么,但在这6年里我错过了很多机会,感觉自己一直在落后。
2.认真的焦虑者:没有错只是年纪大了
让我们来谈谈一位名叫任臻的女性朋友。
她今年35岁,是两个宝宝的妈妈,在一家互联网大厂担任白领,典型的996工作者。她总是担心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尤其在备孕、怀孕和休产假期间,会极度焦虑。
实际上,像她这样的焦虑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并非一定错误,只是因为环境变化太快。只要一段时间处于停滞状态,很可能在半年后跟不上时代步伐。
后来,我为她提供了一对一辅导,最终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学习。
3.焦虑背后是对变化的“掌控力”
以一个故事为例。7年前,美团ceo王兴发布了一条微博,讲述了一个关于学习的故事。
在会议结束后,大家想要使用VISIO(一款办公软件)进行会议纪要。王兴询问负责记录的年轻同事是否会用VISIO,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可以学。
是的,如果我们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那我们就必须在这个快速变化的赛道上加速跑,才能跟上时代。
近年来,一个流行的概念叫做确定性,意味着我们要将自己塑造成确定性的核心部分。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学习力成为确定性核心的关键能力。
只有不断学习、奔跑、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外界发生的变化才不足以影响我们。
相反,如果我们在焦虑的时期选择躺平、摆烂,却不去学习,还抱怨不休,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双重困境,无法自拔。
二、建立一套有意识的学习算法
1.人的学习风格天然存在差异
我曾采访过很多人,包括小朋友,发现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不一样。在课堂上或平时开会时,有人喜欢举手发言,而有人则更喜欢静静地做笔记。
还有的人虽然不喜欢发音,但却能认真听讲、专注致志,将所有内容都吸收进去。
实际上,不同岗位和工作性质的人的学习特点和习惯存在很大差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让所有人的学习风格都适应的学习流程,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最佳效果。
2.Great学习法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我总结出一套名为great深度学习方法。
这套方法揭示了一个相对稳定且恒定的学习套路,适用于个人、团队、孩子和成年人等各种学习者。
这套方法分为5步:
第一,获取新知。广泛地汲取各种知识,如阅读书籍、听课等。这是学习的基础,也是产生复利的第一步。
第二,反思联结。将新知识与实际工作、生活和应用场景相结合,进行反思和联系,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跨界交互。与他人进行跨界学习和交流,促进知识之间的互动。这将产生指数级效应,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吸收重构。深入理解新知识,将其与自己现有知识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将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的关键过程。
第五,转化输出。将学到的新知识以完整的产品或输出物形式表达出来,讲给别人听,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只要每个学习者都能稳定地完成这5个步骤,无论学习什么内容,都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解析GREAT深度学习法
1.Get获取新知
在获取新知时,建议大家多看书、学习,汲取信息。即使只是上网浏览微博、微信或抖音,也比闲着好,让自己的大脑里有新信息飘进来。
① 底层学习观:有用的无用,刻意的无意
第一,有用的无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必过于纠结于事物的实用性。许多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严格要求自己,对任何无用的东西一概不看,只关注那些看似有用的信息。
然而,我们都知道有用这个概念是相对的,对你来说有用的东西,对别人可能是宝贵的财富。今天看似无用的东西,未来也许会变得极具价值。
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多阅读一些看似无用的知识,因为它在未来可能会派上用场。
第二,刻意的无意
培养有意识的空闲时间。实际上,我们需要刻意安排时间学习,并有意识地规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
例如,每天早上起床后,花半个小时打开一些平台,听取最新的洞见和热门知识,了解全球商业模式等。
人的大脑并非越努力就越幸运,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模式:刻意的专注和无意的发散。
正如上图所示的刻意专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你确实会集中精力、高效思考,快速得出答案。
另一种状态是大脑处于无意发散模式,偶尔发呆、坐地铁时神游等。在这种时候,你会有很多创意和灵感涌现。
因此,不要让大脑过于劳累,给它一些放松的时间,让它在无意中激发出新的灵感和创意。
② 获取新知方法:真正地记录下来
在学习新知时,我非常推荐大家用笔和纸来记录。这种习惯与年龄无关,真正的学习过程在于书写。在书写过程中,听觉、视觉和动觉同步进行,这可以激发大脑更深入地学习。
首先,书写过程中会刻意放慢速度,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住这些知识。其次,在书写过程中,你会对每个词汇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学习过程中不追求速度,而是注重质量,真正地记录下来。
总之,掌握知识不仅仅是获取新信息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记录、思考和总结。
2.Reflect反思联结
反思联结是新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并使其与自己的经验产生关联。如果不进行反思联结,那么这些知识就是别人的、书上的或老师讲的。
库伯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发现人的学习过程从具体经验开始,有了具体经验后,反思观察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反思观察,你可以形成抽象概念并积极地将其付诸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将新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① 底层学习观:暂停批判,拥抱差异
第一,暂停批判
首先,要学会放下批判。如果对新知识感到不适或了解不同,就立刻批评并否定,那么将永远无法接触到更深入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学会暂停批判。
正如上图右侧所示,大家都认为他是个强壮的男人,但当发现真相时会非常失望。
再看左边的图片,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有时是个老妇人,有时又是年轻女子。但她到底是什么?如果有人坚持自己的观点去批评别人,那么就会错过一种新的可能性。
在遇到新知识时,要学会保持冷静和谦逊。暂停批判可能会让你有机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拥抱差异
在反思联结过程中,存在一些学习者不愿意接受的情况,因为他们需要突破自己在认知上的舒适区,接受不同的事物。事实上,找到并拥抱这些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态度。
近年来,有一句话特别火爆:“人既挣不了他们认知之外的钱,也无法完成他们认知以外的事情”。
如果想在认知上有所突破和作为,就要走出舒适区。你的认知范围有多大,可能性就有多大。这些差异并不是坏事,而是一种礼物。
因此,在反思联结的过程中,无论你经历了什么,遇到了多少令人惊叹的理论,都要好好思考这些差异背后可能存在的可能性。
② 反思联结方法:知识解构法
在深入研究联结时,我采用了一种类似梯子的结构,这种结构既可以向上延伸,也可以帮助我们向下拓展。
具体的操作有4步:
第一,理论依据。当我们观察一个概念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理论依据,如激励。
第二,核心观点。关于员工激励,不同企业可能采用不同方法。对于蓝领工人,应强调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收入以及寒暑补贴。
对于白领工人,则更应该为他们提供发展机会、成长空间和学习资源。因此,在进行联结分析时,要将核心观点上下延伸:向上延伸是举例说明相关内容,向下延伸则是深入挖掘观点背后的底层理论和逻辑。
第三,案例故事。为了更好地阐述观点,我要找相关的案例或故事加以证明。
第四,应用工具。在案例故事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拓展实际应用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这四层知识解构,采用类似梯子的结构进行联结分析,不断向上、向下拓展和解构,可以更好地反思知识与自己的关系,明确本质。
3.Exchange跨界交互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视角相互交融是实现知识复利的方式。每个人的思维和见解不同,可能会给你带来启示。
跨界交互在721学习理论中已得到充分体现。该理论指出,在学习过程中,70%的成果来自实践经验,而向他人学习则占据了其中的20%。
虽然这个比例不引人注目,但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往往更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忽略了与他人的互动学习。然而,这种协同学习方式能够发挥出巨大潜力。
① 底层学习观:跨越人际和知界
第一,跨越人际
跨越人际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在与不同人交往时,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观点,这些都会影响对事物的看法。
我们曾经进行过一个实验:让一群孩子和成年人一起切苹果,询问他们是否能看到星星。结果发现,大部分成年人无法切出星星,因为他们习惯了按照传统方式切苹果,即竖着切。
而孩子们则不受限制,他们把苹果横着放,然后切开。
结果发现了许多惊奇的事情,即苹果内部的星星图案。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尝试不同方法,以获得更多可能性和创造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跨越人际障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新事物,与不同背景、经验丰富的人交流,并学到新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拓展自己的视野,成为一个更好的学习者。
第二,跨越知界
知识可以跨越多个领域,如数学、音乐能相互沟通,美术和物理能共存。这是因为人类大脑在运作时有其内在规律。
通常,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右脑主管感性直觉层面,要让左右脑充分发挥作用,就需要在不同学科领域进行跨界切换。
许多知名艺术家、科学家和学者都具有多重才能,如钟南山、漫画家小玲等。这些杰出人物既擅长学术研究,又具备其他领域的技能。
可见,知识实际上可以跨界,有时在不同学科之间更容易成就一个人。
例如黄金分割点。大家都知道0.618这个数字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数学原理,实际上在自然界中也有广泛应用。树叶基本上都是按照黄金分割点排列的。
再比如,如果你留心观察汽车设计,你会发现它们的门设计也遵循着黄金分割点原则。甚至有人发现,当股市波动曲线符合0.618这个规律时,整个市场呈现出良性正态状态。
例如,产品经理和程序员的故事。
曾经有一对矛盾重重的搭档,一个是产品经理,另一个是程序员。他们之间的冲突源于一个看似荒谬的需求:希望手机壳的颜色能随着使用者的心情变化而改变。
对于程序员来说,这个需求简直是无理取闹,因此两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甚至导致双双被解雇的下场。
然而,这并未阻止网友们的热情,有人开始探讨如何实现这个神奇的功能。
首先,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表示,通过摄像头捕捉到人的表情,让软件进行学习和分析,判断使用者的心情状态,这一步似乎并不难实现。
接下来,手机硬件专家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通过软件向硬件发送指令来控制手机壳的发热程度。这样一来,当使用者心情愉悦时,手机壳会发热,反之则会减少发热。这个方案似乎并非遥不可及。
最后,分子材料领域的专家表示,他们可以根据温度变化来调整手机壳的颜色。目前已有一些材料可以实现这一功能。当温度发生变化时,手机壳的颜色也会随之改变。这一点与我们常见的变色口红原理相似。
经过网友们的接力努力,这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功能终于得到了解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的跨界合作可以创造出奇迹。我们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多与他人交流,跨越领域界限,共同进步。
② 跨界交互方法:归纳类比法
将一个知识的底层原理归纳总结,然后应用到另一个知识领域,这就是归纳类比法。
例如,三角形稳定是普遍认可的真理,在窗户和桌子的设计中,可以采用斜杠来增加稳定性。
如果我们将这一原理应用于组织管理和企业管理等领域,会得到什么启示?
我们发现,许多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采用了分权模式,其基本结构与三角形相似。董事会、股东大会和监事会之间的权力分配正是基于三点稳定原理,通过相互博弈和制衡来实现组织的稳定运行。
在时间管理和人际关系方面,留白概念也是一种知识迁移的应用。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过于紧凑,需要给自己留出想象空间。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边界感,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因此,通过归纳类比法,我们可以将一个领域的知识应用到另一个领域,从而获得新的见解和启示。
4.Assimilate吸收重构
学习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要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场景相结合,深入思考并总结经验。
学习知识要实现知行合一,我认为这是一个“从知到行再到知”的过程,其中吸收和重构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实现融入场景并纳新结晶?
教育家布鲁姆给出了答案。他提到人在学习时需要分为几层目标,从记忆到创造,可以分为6个阶段:记忆是知识的部分,创造是知识的部分。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仅达到了布鲁姆教学分类的第四层,而从行到再知,才是到第五层和第六层。
① 底层学习观:勇于实践,结晶纳新
第一,勇于实践
许多人在问:芭蕉老师,我如何才能像你一样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你是如何举办工作坊的?你的引导技术为何如此丰富?你读过多少书,上过多少课,又参加过哪些认证?实际上,我非常愿意与大家分享这些经验。
我想强调的是,学习内容并非决定性因素。无论学习了多少知识,最重要的是勇于实践。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只投入了50%的精力,而将另一部分时间用于实践,那么你的专业水平就等同于实际投入的50%。
反之,如果学习了80%的知识却未投入实践,那么你的专业水平可能就不如投入50%的人。因此,我认为专业与不专业的区别并不在于知道的数量,而在于是否实践过。
实践并不一定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有勇气去实践。你可以尝试采用小步快跑的方式,进行灰度发布,敢于尝试和犯错。
第二,结晶纳新
实践并不仅包含简单的复制和重复,它实际上经历了一个独特的结晶与创新过程。
就像在广东有一种非常著名的美食姜撞奶,当我第一次品尝时,我觉得它真的很神奇:两种液体在我面前倒入同一个杯子,然后变成了一种半凝固的果冻状食物。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知识学习有时候应该像尝试姜撞奶一样,将不同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1+1大于2的化学反应。
在抗击新冠病毒过程中,中西医结合发挥了极大疗效。从年初到年底,谁家还没有储备过一些中成药?我们都是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者。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个知识结晶与创新的过程。
② 吸收重构方法:练习性实践法
有时,即使我们鼓励新手,他们仍会犹豫。这时候,实践性练习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让新手在尽可能接近真实环境的条件下进行操作。当然,这只是一个练习性环节,要有足够的安全保障,以避免犯错。
对于初学者或新员工,具体的做法有3步:
首先,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实践性练习场景,确保场景丰富多样且真实可靠,以便他们顺利过渡到实际操作环境。
其次,在实践性练习法中,反馈和纠正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教练或导师需要通过指导和反馈引导练习者发现问题、吸收知识并解决问题。
有时候,练习者可能知道错误在哪里,但却不知道如何正确操作。因此,反馈和纠正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最后,建议尝试输出最小化的产品单元。尽管实践性练习是一种练习性质的方法,但仍然建议大家尝试输出最小化的产品单元。
通过将实践性练习法应用于具体场景的产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吸收和重构效果会更加深入和全面。
5.Transform转化输出
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将见解传播他人,从二维知识平面扩展到三维实际产出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一个自我梳理和澄清的机会,它可以帮助我们将隐性知识提炼成显性的公式和套路。
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已经揭示了这个过程,转授他人实际上是学习的最佳留存方式。
① 底层学习观:昭告天下,提炼套路
第一,昭告天下
如何为学习过程奠定基础?不仅需要强迫自己自我梳理、澄清和强化,还要实现从自己到他人,从模糊到清晰的必由之路。
当然,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比如发朋友圈。微信好友都知道我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用户,每天都可以发三四条动态。
实际上,通过发朋友圈,我强迫自己表达对某些事物的观察、感悟,甚至是对一本新书或新知识的理解。
因为只有当我能用言语表达时,我才能真正把这件事情想清楚。所以,我要勇敢地昭告天下,让大家了解我的想法和见解。
第二,提炼套路
当你拥有勇气昭告天下时,也需要学会运用套路。掌握套路的关键在于让其变得易于理解。
在获奖感言场合,许多演讲和沟通课程都会涉及:如果你上台领奖,你会如何发表获奖感言?假设给你三分钟时间发表获奖感言,你会说些什么?相信有经验的人会很快地说:首先要感谢上级,然后感谢平级,最后感谢下级。
但这非真正的talk(发言),获奖感言是有套路的。具体的套路有4步:
首先是要感谢。
接着回顾过去的艰辛。为了获得这个奖项,我们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团队是如何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的。
其次,在回顾过去之后,我们还需思考这次经历中获得了哪些成果。
最后,展望未来,我相信在明年我和我的团队会做得更好。
因此,感谢、忆苦、思甜、展望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套路。在进行知识转化输出时,我们需要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呈现出来,这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
② 转化输出方法:知识建模法
在知识转化和输出方面,有一种方法叫知识建模。实际上,我们可以尝试将任何知识进行建模。例如,将许多知识转化为五步法、四个全、四象限等方法。
知识建模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提炼知识的底层结构,同时也能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
请问:你是如何记住从1到12月的天数?通常我们会用一个简单的口诀来帮助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这是我们常用的记忆方法之一。实际上,用拳头记住月份也是一种高级的知识建模技巧。
想象一下,用拳头按照一定顺序数:1月大、2月小、3月大、4月小等,这样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拳头记忆,成功地整合了参差不齐的月份信息。
因此,优秀的知识应经过建模后再输出,不仅能更好地记住这些知识,还能更好地学会这些知识。
6.Great学习法场景应用:集体读书
给大家举一个关于集体阅读的例子。董事长推荐了一本好书,要求大家共同阅读。通常情况下,培训团队会如何组织这件事?收到任务后,让大家购买这本书,甚至获取电子版,然后要求大家阅读、写读书笔记并反馈。
然而,你会发现,这样的组织过程可能长时间无法进行,因为大家都不会回复你的邮件,笔记也无法收集上来。
那该怎么办?我创造了一个名为“Great撕享会”的产品,实际上是基于我们的5个步骤进行的一项活动。
以书籍《管理的常识》为例进行说明。这本书共有8个章节,如果让一个人自己阅读这本书,可能2个星期都读不出什么名堂。但如果我们在现场一起阅读这本书,很快就能解决问题。
让我为大家模拟下这5个环节。
第一,Get获取新知。将参与者划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约有5人。例如,第一组负责阅读第一章,第二组负责阅读第二章,以此类推。在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参与,或者每个组都需要完成整本书,只需按照顺序进行即可。
第二,Reflect反思联结。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大家务必做好笔记,认真思考,一边阅读一边做记录,每个人至少产出10张笔记贴。
第三,Exchange跨界交互。小组中每个人都在研究这一章节,你有自己的笔记,我也有。我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我们需要接纳这些差异,勇于挑战自己。这时我会邀请所有人起立,共同整理每个人的笔记,我称之为交换。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的阅读笔记达到最优效果。
第四,Assimilate吸收重构。完成阅读后,不是线性梳理章节内容,而是基于小组内部对章节的理解进行重构。
这个重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书中原文内容,其次反思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最后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与你所在组织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及如何针对这些理论在组织中进行改进。
第五,Transform转化输出。目前,每个人仅阅读一个章节,我们需要从每个小组中抽取一名成员,重新组成一个新的分享小组。
这些来自不同小组成员的人互相分享彼此的经验,并在共创墙上分享之前所学到的知识。
以上是“Great撕享会”,我带领众多组织一起研读了诸多书籍。
这个学习过程有三个显著特点:
首先,非常快速且高效,其次,每个人的学习压力都很小,最后,它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学习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