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程跃博士:双减后,家庭教育该怎么做?

  来源:成长的可能

  作者:张蔚斐

  编者按:"双减"后,家庭教育面临一次新的考验。如何从报课外班的"外部推动力"转化为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应该避免走入哪些家庭教育的误区?"成长的可能"编辑团队采访到了潜能发展心理学体系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金色摇篮教育创始人程跃,聊聊"双减"后的家庭教育问题。

  受访人:程跃,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潜能发展心理学体系创始人、北京学前教育协会副会长、金色摇篮教育创始人,代表著作《潜能发展心理学及潜能教育》。1995年,程跃曾开展著名的"六婴示范指导跟踪计划",在北京电视台的跟踪报道下引发国民性关注和讨论。2019年再创业,创办"逗芽"品牌,重走"儿童发展跟踪指导"之路。

  成长的可能:"双减"后,很多家长减轻了思想上的负担,但同时对家庭教育部分产生了焦虑。"双减"后的家庭教育应该怎么做?

  程跃:家长的焦虑是非常正常的,因为高考的逻辑没有改变,学习的竞争逻辑没有改变,但学习的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加上高中五五分流,很多因素导致了现在的焦虑。

  对于减负,我个人的理解,并不是不要学生学习了,本质上学生还是以学为主,这是改变不了的。

  这就倒逼着学生和家庭做一次自我调整。减负相当于减小了外部的压力。当外部的推动力、压力减少后,那么就要增加内部的自我分析的压力。

  将对外部培训、补习的依靠,转变为自身的自觉、自律、自主的学习。如果能完成由内驱力驱动的自觉自愿、自发自主的转轨,是非常好的。

  如果还是依赖于家长的督促、补习班的补课,自己处在被迫学习、被动学习,"要你学"、而不是"我要学"的状态里,即便是有补习,家长买的也是一种"安慰剂",没有真正的促进孩子的自主学习,从可持续性发展上来讲也不利。

  这次"双减"实际上是对家庭教育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学生的一次大考。孩子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还是自己要学?是寄希望于学校、培训机构提高分数,填补心理上的不安,还是真正地、充实地走完自己的学业生涯,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过度依赖培训机构的家长,把自己的焦虑通过买课消费掉、隐藏掉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

  学生一定要完成从外部驱动到内部驱动的转化,从"要你学"到"我要学"的转化。

  成长的可能: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完成这样的转化?

  程跃:这个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家庭教育的连续效果形成的,涉及到家庭教育的话题。

  很多家长在孩子特别小的时候,过分期待、过分提供帮助;孩子到了小学后,又过于担心孩子的学习,总是盯着、陪着、甚至帮着孩子学,很难形成一种放手的、鼓励的、信任的家庭氛围。孩子变得比较依赖父母。

  成长的可能:"双减"后,留了更多家庭教育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避免的误区有哪些?

  程跃:首先,家庭模式、夫妻关系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家长需要意识到,和谐家庭和矛盾家庭对孩子产生的心理、行为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成人要有榜样作用。

  第二是要建立积极正向的亲子关系,要给孩子时间和空间。

  当前,家庭教育有几大误区:过度保护、过度限制、过度替代、过度溺爱、过度强制。

   过度替代:孩子要去学会自己处理问题。比如穿衣服慢,家长不要求快就帮他穿。但从慢到快,是孩子必须走的路。但大多数家长都急着催促孩子,替代孩子做事。

   过度限制,孩子要干一件事,家长一味阻止:"这个不行,那个不能碰,这个危险",这些行为剥夺了孩子的机会。

   过度溺爱:有些家长对于孩子合理、不合理的需求都会满足,不断让步、妥协,导致孩子养成过分以自我中心的性格。

   过度强制:有的家庭从小过度强制学习,这也有很大的问题,导致孩子逆反、内心厌恶,失去主动性。

   过度保护:往往产生过度的依恋,让孩子社会适应性降低。

  无论是过度替代、限制、保护,还是过度溺爱、强制,都会不同程度带来发展问题。要保持好一个度,挺难的。

  很多人讲"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很多家长把这句话奉为至宝。但是,很多成长的问题就是陪出来的。过度陪伴导致孩子没有独立空间,没有独立思考以及做决定的机会,慢慢地,孩子的这种能力就退化了,没有得到发展。

  成长的可能:家长具体应该如何做?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哪些方面?排在前几名的关键词有哪些?

  程跃:在孩子成长早期,生活上,家长可以培养其收纳、自理,规划等基本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务劳动。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规划和收纳能力呢?这是因为,在未来的学习中,孩子需要学会自己安排时间、自己调整节奏,这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如果孩子缺少自理能力,什么时候都依赖妈妈,没有自理和独立的意识,也就不会自己安排、平衡学习和生活,这个在早期很重要。

  现在的孩子被保护地太好了,也不承担责任。实际上,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也要参与去做,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让孩子有意识地认为自己也是家庭独立成员,是被需要的,是可以分担家庭责任的。如果总是帮他做事,他就是被围绕着的。家长要反过来提出要求,让孩子帮你做事。

  在学习上,要注重全面发展。其中,运动和阅读特别重要。运动,和身体素质、精神状态、精力充沛都有关。阅读则和知识面、自信心、认知水平有关。

  成长的可能:建议家长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

  程跃:运动,从孩子刚出生开始的坐、站、走、跑、跳,这些基本运动能力都要重视。大一点后到6岁之前,可以学习一些运动技能,如拍球、轮滑、跳绳、游泳、滑板车等,孩子的运动种类越来越多,在家长可以操作的范围内,都可以参与进去。再大一点,可以参与球类运动。

  成长的可能:这些运动对孩子发展有哪些帮助?为什么建议6岁前掌握?

  程跃:以轮滑为例,这项运动涉及了平衡、协调、柔韧、灵活、速度等运动素质,还包括个性培养、胆量等因素,这些越早培养越好,等长大了,孩子的条件反射都建立完了,再去培养就会增加了难度。(当然,这些都要建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成长的可能:很多家长有疑惑,该如何发现孩子的特长,并有针对性地培养?

  程跃:我的观点是,孩子的特长是培养出来的,不是天生的,早期要重视全面发展,而不是重视某个单方面的特长培养,基础的全面培养是早期最重要的任务。个人建议,家长结合孩子全面发展考量。

  音乐、绘画等能刺激手、眼、耳。所有能作用到我们感官的、社会性的要素,都对人类个体的发展有帮助。

  但是家长要认清培养目标,你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钢琴家,还是通过掌握乐理知识、可以自主弹奏歌曲?这两者间的培养方式有很大差别。

  家长的意识往往是希望孩子有艺术细胞,会弹奏乐器,掌握一门业余生活的技能,但是在培养的时候,又很容易做出不正确的逼迫,如同培养音乐家的做法,可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反而适得其反。

  培养真正的艺术家,需要家长非常坚持,能够忍耐、牺牲。家长首先得清楚目标,再去培养。

  成长的可能:国家规定"未成年人网游防沉迷",您认为互联网时代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度?过度使用有哪些负面影响?

  程跃:家长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双减",家里就什么都不做了,完全放手让孩子玩,会导致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玩电子产品。

  必须承认,这一代孩子是互联网原住民,不可能完全的割裂、剥离互联网的环境。

  早期的孩子需要示范、需要社交、需要榜样,这些东西,线上教学呈现比较单一,很难灵活地根据孩子反应来作出非常精准的应答与判断。而鲜活的、在身边的、具有场景性的、具有感染力、影响力、示范力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更好的影响。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当他在网上学习时间多,在线下学习的时间就会减少。

  同时,过度的网络游戏会导致孩子大脑发育不平衡。再加上视力问题、社交问题,危害很大。因此,国家规定"未成年人网游防沉迷",是很合理的。但我的担忧是,是很多孩子拿着成人的移动终端上网的,可能限制不住。大多数家长,在跟孩子的较量中,往往不是赢家。

  成长的可能:程博士最后对家长们还有哪些建议?

  程跃:家长应该意识到,"双减"不等于家庭教育的放手。

  我建议,家长对于国家层面的政策做好充分理解,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教育规划,家庭教育中做好孩子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以此作为始终不变的目标。

END

本文作者:张蔚斐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