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实融合是产业的“必修课” 也是京东云的“必答题”
在中国,数字化正迎来新一轮加速期。
在刚刚过去的今年两会中,“数字化”再次成为热词。值得注意的是, 今年两会上为数字化建言的不再只有来自科技企业的代表、委员,传统行业的代表也开始为产业数字化献计献策。
例如,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就以动力电池行业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提交了《关于鼓励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以数字赋能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多份建议。
此外,来自制造业的一线产业工人也开始关注到数字化。例如,全国人大代表、一汽集团红旗工厂制造部维修专业培训师齐嵩宇就在今年递交了相关提案,他建议国家鼓励国产工业软件发展,并打造国家工匠数字化技能传承平台与知识库,将一线工程经验融入到产业数字化转型中。
如果将两会视作产业数字化的风向标,不难看出的是,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再将产业数字化视作是科技企业包装出的新概念,而是真正将其视为全产业的必修课。
在从业者眼中,数字化转型即将迈过临界点——企业在数字化上的投入产出比越发明显,生产要素逐渐数字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数字化振兴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40余年来,中国企业通过人口红利、市场红利、全球化及城市化红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简单粗暴的增长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需求,而产业数字化则成为了企业降本增效与寻找新增长点的有效手段。
从两会上来自实体产业的代表与委员们的建言中不难看出,中国产业数字化已迎来临界点。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要不要数字化”,而是“如何数字化”。
对于企业而言,将自身的某一生产工作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是最立竿见影的数字化手段。工程机械企业中联重科的一次数字化尝试,就针对工程师语音沟通这一工作流程展开。
在这一行业,一些售后保障工程师在入职初期往往无法独立处理复杂状况,需要向研发工程师电话沟通请教。而大量共性问题不仅挤占了研发工程师的日常工作时间,也影响了售后保障工程师的工作效率。但对于中联重科的工程师而言,则是给每个售后保障工程师配备了一个专属“专家”。
面对这一问题,中联重科与京东云打造了一套“泵送机械AI专家诊断系统”。这一系统依托于京东智能人机交互平台“言犀”,并基于大量行业数据库及自然语义理解等AI新技术打造。在遇到现场问题时,售后保障工程师可以先通过语音或文字向AI专家诊断系统进行咨询,获取7*24h的技术支持。
“臂架无动作,请给出诊断建议!”工程师双手检查着车内情况,同时朝放在旁边的手机发出了语音指令。
“臂架无动作可能情况包括……”一个利落的女中声从手机中传出,通过语音指令排查出产生故障的可能原因。
目前,这套泵送机械AI专家诊断系统已经囊括了5万+行业解决方案,并显著提升了中联重科相关技术团队的业务水平与工作效率。数据显示,该系统让单次设备维修时间缩短了20%以上,每年可以帮助售后团队节省故障排查时间4200小时,并为单产品线创造间接经济效益超过230万元。
从数字化到“数智化”,服务商如何升级?
中联重科的案例给所有产业数字化带来了两点启示:
第一,产业数字化针对某一个或者多个业务工作流程或生产工艺进行数字化,利用数字化建模技术进行流程优化,显著降本增效。迈过临界点后,数字化的投入产出比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第二,在AI、大数据等新科技的助力下,产业数字化正在迈向“产业数智化”的新时代。显然,数智化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数字化。这给企业及产业数字化服务商都带来了更深刻的挑战。
例如,在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张天任就表示,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和水平普遍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我国制造业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而数字化能力与水平偏低,则具体表现为数字化人才短缺、数据应用价值创造有限、数字化生态构建能力不强等等。在他看来,一些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对于产业的系统性认知有限,它们提供的通用解决方案,也不一定能满足企业的个性化、一体化需求。
不难看出,在产业数字化的大浪潮中,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行业通用解决方案,或是针对一个个单点环节的数字化产品。在未来,针对研发、生产、销售全流程、定制化的行业解决方案对于企业的意义更大。而投身于产业数字化赛道的服务商们,也开始切入这一市场。
以成立于2004年的能源企业陕煤集团为例,作为一家国有大型能源企业,其业务涵盖煤炭、钢铁、化工等多个板块。在煤炭板块,除了煤炭开采之外,陕煤集团旗下的陕煤运销集团还参与到了销售、运输、消费等多个环节之中。
与快递等行业相比,煤矿等工业产品的物流数字化程度一直偏低。在物流行业,煤炭与水泥、沙土等工业原材料被称为“黑货”,是典型的非标准品,且难以量化。要想实现煤炭的线上化、标准化、数字化流通,并不容易。
面对这一现状,陕煤集团选择与京东云合作,开发了“运销云”这一数字化平台。该平台涵盖数字运销管理中台和智慧运销、智慧零售孪生系统,基本实现了相关业务“一网通办”,并做到了资金预警“零风险”、煤款结算“一键化”和智慧决策“一屏知”。
目前,“运销云”已经在2020年11月全面运行,数据显示,该平台上线后业务流程缩短了40%,煤炭运输效率提升了30%,服务器成本下降了30%以上;而在2021年3月15日,陕煤运销集团智慧零售业务上线试运行,4个月后,其在线车辆已经超过8500辆,煤炭成交量超过400万吨,派车数量超过10万单。作为一个覆盖煤炭交易、结算、流通等各个环节的全流程平台,“运销云”的复杂性要更甚于单点化的产品解决方案。而对于这一平台背后的服务商京东云而言,建设此类平台也意味着要直面更艰巨的技术、服务及市场挑战。
在技术领域,更复杂的产品架构意味着更艰巨的技术挑战。为此,京东云近年来不断打磨自己的云平台技术底座。2022年,京东云挑战央视春晚红包互动项目,在19天的超短筹备时间内,就保障了一场高达691亿次红包互动的史诗级项目。京东云在面对复杂业务实战时的表现有目共睹。
在服务领域,产业数字化服务商最需要的是洞察产业需求,能够真正“懂产业客户”。作为一家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京东集团的主营业务同时连接了几十万商家、近千万的SKU以及约5.7亿活跃用户,在这一过程中,京东积累了大量实体产业长期以来积累的技术、产品能力及企业业务落地服务经验。得益于这些经验,京东云也在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显得得心应手。
目前,京东云旗下的公有云、专有云已入围中央国家机关采购目录,成为了政企客户的主选。
不难看出,产业数字化不仅仅需要从业者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也对企业的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真正扎根实体产业,洞察产业需求,理解产业客户的服务商才能最终脱颖而出。
产业数字化未来——实体经济生产要素逐步数字化
在服务商与实体经济企业的共同推动下,产业数字化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
2022年两会期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在数字经济领域,诸如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其大多数公司都将业务构建在数字之上,其数字化程度一直较高。但在能源、地产、农业、制造业等行业,工业互联网才刚刚起步,产业数字化的程度仍然十分有限,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以农业为例,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产业,农业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代表,似乎与产业数字化完全绝缘。但如今,产业数字化的浪潮早已触及农业之中。农民们不仅可以在电商平台上卖农产品,也可以通过各种数字化、信息化手段辅助农业生产。
例如,在四川广汉,京东云智能城市联合当地政府建立了一套“智能农业产业操作系统”。这套系统结合电商、物流与消费信息数据,通过时空数据管理和挖掘算法采集广汉农业数据与京东自身数据,帮助农民挖掘农产品市场信息,指导农业生产。
此外,京东云开发的智能农机预约小程序“雒农宝”也在广汉落地,让当地保有农机使用率提高了60%。如今,智能农业产业操作系统不仅实现了农业全链条的数据打通,还利用AI和大数据解决了“有什么、种什么、怎么种、卖什么、怎么卖、卖得好”等问题,帮助农民扩大创收,助力农产品品牌实现升级。
在产业数字化升级的道路上,数据逐渐成为了指导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而产业数字化的最终目标,也是推动实体经济中的各类生产要素,如数据、资本、技术、知识产权、信息匹配甚至土地、劳动力资源等各类要素数字化,像数字经济中的数字一样,可以自由、便捷、高效地流动。
回溯人类历史,在风帆时代,中国生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由广州出发,需要90天才能航行到波斯湾沿岸。同样是这条路线,如今的货船需要15天,飞机则需要8小时。然而,这两种运输方式的速度已经很难继续提升,更快的货运方式也许只能在科幻小说中寻找答案。
但信息流转速度的提升却远甚于此。在风帆时代,货物与货物清单同时抵达,货款交割只能以物易物。到了近现代,货物清单与汇款都可以通过电报以光速送达。而在数字化时代,船商与货主可以通过GPS及实时监控船舶位置与货物信息,区块链等新技术也让跨境转账变得更加可靠、快捷且廉价。
在产业数字化的大浪潮下,即使是土地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也开始出现数字化升级。在广东韶关等地,农村土地的产权交易已经可以在网上进行挂牌、流通、竞价。而远程办公、自由知识经济的发展,也让一些劳动者可以无需去公司上班,在家中以自由、灵活的方式实现劳动力的灵活变现。
事实上,产业数字化的成果已经让很多人受益。而在未来,数字化的浪潮也将推动更多生产要素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让更多实体产业可以共享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