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亚运1000天背后:海康威视如何用智能物联带来更多新可能?

9月23日晚,当一位手持火炬的数字巨人跨越钱塘江,最后跑步进入会场,点燃主会场火炬台的那一刻,成为第19届亚运会首先“出圈”的第一道风景。

这一幕不禁让人想到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龙舟好手吴国冲踏着潮水而来,可爱的两位小童点燃鞭炮,让焰火点燃主火炬台……

一曲《亚洲雄风》可以传唱23年,而不同的是,点燃火炬的方式已经从鞭炮进化到了如今的“数字火炬手”,这无疑是中国科技进步的缩影。如今, 科技,已经远不只是用于开闭幕式的节目效果,而是成为大型体育赛事的标配,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

在杭州亚运会上,用科技埋藏的“彩蛋”正处处给观众以惊喜。仅仅是开幕式,就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秩序:伴随着欢声笑语的开幕式结束后,7万观众在短短40分钟撤离完毕——这相当于每秒有30人安全顺利地退场。

而本届亚运会,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等赛会人员超过3万人,在体育项目上,共设40个大项、61个分项、483个小项——这些体育赛事在五个协办城市举办,涉及近百个场馆的协调调度。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亚运会创下了数个“最”——是亚运史上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一次运动会。这对交通、物资运输、民生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想支撑起这套复杂庞大的系统的精确运行,很大程度要依靠数字科技建设的坚实“底座”。 

 01. 一千天,打造亚运交通“智慧大脑”

如果想感受这届亚运会规模之庞大,看看这组数字即可:从9月9日亚运村预开村至10月8日亚运会闭幕,亚运村共发车43000车次,行驶里程达192万公里,实现交通保障零延误、零滞留。

这一套交通调度系统的秘密,正位于杭州大莲花体育场附近的亚运总指挥部。 走进总指挥部中的亚运交通指挥中心,一张巨型屏幕屹立于大厅中央,杭州亚运交通指挥调度平台正在实时运行中,井然有序地展示杭州城中的交通路况、班车安排信息、亚运村车辆抵离情况等等。 

海康威视亚运交通项目经理林雄风,见证着这颗“智慧大脑”诞生的全过程。他和团队近30人,一支精锐之师花费两年多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项目中。

巧合的是,出生于浙江台州的林雄风,与亚运颇有缘分。“我出生在1990年亚运开幕式当天,我的名字‘雄风’,就是我父母取自1990年亚运的宣传曲《亚洲雄风》。”林雄风表示。本届亚运会刚好在自己工作的杭州举办,这更让林雄风觉得,“有种命中注定的感觉”。

事实上,接下亚运交通指挥中心项目的海康威视,在交通领域可谓经验丰富。从2014年开始,海康威视陆续参与到许多城市的公交调度系统项目中,经受过数千车甚至近万车调度的规模,这些经验就可以运用到项目当中去。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经表示:“每一届运动会,交通都是最忙碌的部门”。

“交通指挥平台的建设难点,一言蔽之:服务车辆多、服务形式广、服务水平高。”林雄风告诉36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尽管海康在交通领域已经有近10年经验,但亚运赛事的规模之大,业务之复杂,还是让海康威视团队的压力不小。

2021年5月,项目开始后,团队就进入紧锣密鼓的开发过程中。在一个月多内,林雄风阅读了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长达数百页的交通纪实,和团队一起,根据亚组委的需求,对这个平台的架构进行了设计。 

最终,团队将服务于本次亚运会3000多辆保障车,按使用方式,分为班车、集体用车、VIP用车和专用车四大服务形式,在抵离、开闭幕式和跨赛区三大服务场景中,灵活的为运动员、技术官员及媒体嘉宾提供服务。在亚运期间,这一平台要全面实现交通服务保障动态资源管控、运行监测、编组排班、应急处置、数据统计等指挥调度环节。

面对多种车辆类型和繁多的服务形式,团队还需要在功能和系统之间寻求平衡——如何规划排班形式?系统和最终使用者——比如调度员、司机等,应该基于怎样的界面进行交互?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跟各个使用方不断打磨之后,最终, 交通指挥中心形成了一套“1+6+6”的平台架构。“1”指的是在一个大屏上汇聚了亚运交通的“全要素”,包括车辆、线路、班次的信息、车载视频等等。这一大屏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大屏系统、中屏系统和小屏系统。

三个屏幕可以实现联动和快速调度大屏系统主要服务于指挥中心、而中屏系统服务于中心里的调度员,调度员在PC端及中屏端进行排班配车的操作。随后,系统将这个任务会及时的、秒级的速度发送到司机的手机端上——也就是小屏。司机接到APP内推送后,可以点击接收任务,确认信息也会瞬间到达大屏系统。在指挥中心里的负责人便可以掌握到所有车辆的排班及运行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视频调度功能,海康威视将“看家本领”都用到了本次的亚运交通智慧平台上。

杭州亚运交通指挥中心

比如,结合物联感知设备和数据处理能力,这一平台还支持实时视频调度,按照专题的形式,分为亚运场馆、地铁场站、交通枢纽、城市道路、开闭幕式等专题,可供随时调度数据。“比如说我想知道‘大莲花’体育馆的运动员流线的情况,或是我的车停在哪了,我们就可以打开这个标签,开始自动调用,最多可达9路视频。”林雄风表示。这可以让工作人员以最快速度去了解现场情况。

万人40分钟完成离场的开幕式,是发挥出“智慧大脑”力量的案例之一。

为了提升对车辆的调度效率,杭州亚运交通指挥调度平台还特别设置了开闭幕式模式、抵离交通模式。在开幕式期间,工作人员可以按照时间线,监测多个重要环节的进行,如集结点和下客点的客流情况。在开幕式的各个时间点——比如5点要接驳媒体人员、6点观众要进场,工作人员即可调取视频,监督每一个任务是否按时完成,出现异常,即刻及时调动资源处置。

平台的“敏捷”程度有多厉害?假如一辆重要亚运服务保障车在路上抛锚了,平台能够做到“秒级响应”,在7*24小时的工作人员值守下,问题最快能在3分钟至5分钟内就被解决。

在系统开发完成后,还有复杂的落地集成工作,以及不断的检验改进和持续保障工作。林雄风还记得,2022年冬天,由于平台的建设需求变更,团队需要加班加点攻克技术难点。在场馆空调不足的情况下,团队在寒冬中坚持了数周。

类似这样的挑战,不计其数。 

等到一切调试完毕,项目上线,海康威视交通指挥平台和亚运综合指挥平台一起,见证了亚运赛场上的激烈拼搏,团队继续以7*24小时的工作节奏,保障着每一场赛事的顺利“交棒”。 

从2021年到亚运开始,海康在这一项目上奋斗了将近1000天。直到如今亚运顺利完赛,海康威视团队的心,才真正安定下来。

最重要的是,这一项目的智慧结晶,还会延续下去——在项目建设到尾声时,巴黎奥委会、国际奥委会的考察团曾到现场参观这个交通指挥中心项目。

“他们问我了一句,这个系统可不可以搬到别的地方去用?”林雄风回忆道,这是对他的工作最好的肯定,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一刻。

02. 智能物联变革正当时

参天巨木,并非一天长成。从赛事规模来看,亚运项目无疑是是海康威视成立22年来深度参与的最大体育赛事,更是映照出海康多年来在技术和行业know-how上的积累。

比如,亚运智慧交通调度平台需要与杭州市的整体交通调度进行联动,以实时对交通情况做调整,保障运动员等能准时到达场馆/亚运村。

不少应用到智慧交通的技术,还可以在海康威视曾做过的“南浔智慧交通项目”中寻找到身影。

在浙江湖州南浔区,海康威视所打造的数字路口平台,就基于高精度地图、3D建模技术,动态还原路口范围内的交通运行要素,通过大屏就能看到一辆辆车辆,行驶在3D模拟的地图之上。平台能够及时发现拥堵,根据数据分析拥堵原因,并进行交通问诊。海康威视的这些技术和平台的应用,使得南浔区180多个路口的整体通行效率提升约20%。后来,这样的3D建模、数字孪生技术,就被用在亚运综合指挥平台中。

而在另一个位于浙江舟山的项目中,海康威视更是打造了一条国内横跨距离最长的双向动态“绿波带”——让行驶在路上的司机最大程度地不为红灯所困扰。具体而言,“绿波带”通过雷视一体机等设备,可以实时感知路面上不同方向的车辆数据,从而实现瞬时调整绿灯时长。“海天大道虽然不是快速路,但运行动态绿波带后,胜似快速路。” 舟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指挥中心教导员黄晓玲当时表示。

亚运和亚运之外众多的交通项目,是海康智能物联综合能力的展示。从2001年成立以来,海康威视一步步建立起从探测器到系统解决方案的产品体系。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长为集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为一体的头部智能物联服务商。

在发展的前十余年,安防一直是海康威视的主战场,从视频监控后端如压缩板卡、DVR等,走到摄像机前端,在其中不断强化自己以视频为核心的感知能力。在最近十年,海康威视逐步将感知技术从可见光扩展到红外光、紫外光、 X 光、毫米波等领域,也在探索声波、超声波等领域,通过拓展对温、湿、压、磁等感知能力,推出了种类繁多的多维感知融合应用,如正广泛应用于交通上,雷达视频相结合的雷视一体设备;应用于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的高光谱分析仪。

这条沿着电磁波谱和机械波谱展开的技术布局,让海康威视的物联感知能力,不仅局限在用视觉区分“事物”的基本类型,更深入到了用多维立体的手段感知事物的特性、状态和成份。这种不断推进对事物更全面的感知,恰恰达成物联的基础:知道物是什么,进而可以选择该联什么。

同时,大数据和AI技术的不断积累和应用,让海康威视在 “智能”上有更强的能力:能够更高效的感知和认知事物,进而发现事物的规律,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还是可以拿智慧交通来举例,对车辆的感知从视频到雷达视频等多种维度结合,利用AI等技术,不仅能够看到车辆类型,也能够得到车流量、速度、位置等更多信息,当越来越全面的车辆时空信息汇聚,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判断其中的规律,一路畅行的智慧交通才能够成为现实。

同时,智能物联能力的积累可以从海康产品进化过程中看出。从2015年开始,海康陆续推出基于深度学习研发的前后端产品,再到2017年的AI Cloud架构、以及2018年推出AI开放平台,再到2021年推出的数智底座,海康一步步完善了面向智能物联的产品架构——先是基于AI将硬件产品“升级”一遍,让核心产品拥有AI的能力;同时在体系上理顺了云边端各个层级设备之间的关系,能让产品和服务更好的应用大数据和AI技术,进而实现智能应用,最后通过数智底座,让更高效地搭建大规模、高级别的智能系统成为可能。

特别是2016年以来,以视觉为中心的AI浪潮爆发,可以说开启了物联网的1.0时代。海康威视抓住机遇快速成长,基于CV(视觉)为代表的AI技术、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积累和突破,在数字化转型这一赛道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广泛参与了各行各业和各个城市地域的数字化转型。此次亚运更像是海康威视的厚积薄发。

随着数字化转型走向深入,一片蓝海正在面前缓缓铺开——除了交通领域,包括智慧园区、智慧工厂、智慧家居、智慧医疗等等行业,有着足够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让物联感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些智能物联相关的技术大展身手。 

反过来说,千行百业都需寻求数字化转型,这也给行业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产品体系不全面、只能提供单点服务,可能难以站稳脚跟,如何提供技术“增量”,提供解决方案能力,是当下市场要比拼的核心竞争力。

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因素,是AI浪潮的又一次爆发。如今,物联网领域正在跑步进入2.0时代——2022年末ChatGPT的出现,让AI技术又一次迎来“技术奇点”,千行百业都能基于AI“再做一遍”。

根据IDC的数据,到2025年,全球每分钟将有超过15万台物联网设备连接入网。目前的智能物联的设备还远没达到上限。随着,千行百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具备更多能力、更加智能的传感设备也将迎来物种大爆发的时代,如大模型之类的AI技术及系统,也会随之在各行各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落地生根。

在城市和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之中,海康已经明确表达了引领“智能物联新未来”的愿景,随着在更多行业的积累和耕耘,智能水平提升带来的变革,会如同春雨滋润大地一般,成为千行百业生长的沃土。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