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是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江苏省制造业规模居全国首位,无锡制造业占工业生产总值60%以上。随着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学科交叉、技术复合、技能融通的智能制造新兴岗位应运而生。

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专业一般为经典的长线专业,不能很好地随动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符合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面对装备制造业“数字化、集群化”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高职院校如何优化传统专业结构?面对智造时代“个性化、小批量”岗位变迁及多元需求的新变化,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多样化人才?面对智能制造企业“交叉多、迭代快”技术变革的新挑战,高职院校如何强化教学条件支撑?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打造全国知名的智能制造特色校,学校针对上述3个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重点围绕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质保体系、师资团队、支撑平台等6个要素重点突破,通过“三集统筹、双标同步”专业集群建设、“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命运共通”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打造等举措,构建了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即通过产教贯通、供需畅通、校企融通,实现专业体系吻合产业升级需求、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多元需求、平台技术支撑契合企业创新发展需求。

构建专业集群,促进产教贯通,实现专业结构布局吻合产业升级需求

基于目标模式理论,借鉴产业集群理论,学校围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的智能生产、智能使能、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领域和行业应用,规划集群架构,构建数控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7个专业群组成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实现专业集群、资源集成和管理集约“三集统筹”。

围绕专业集群,学校开发了“人工智能”“精益生产”等105门集群技术拓展课程、“数控编程”“工业互联网”等78门集群证书接口课程,建成集群共享“课程池”,由此打通群内专业方向课程互选通道,有效促进了复合型人才培养。各专业群聚焦核心技术方向和学生就业面向,融入大思政与创新教育,重构“基础通用、平台共享、核心聚焦、方向融通”的课程体系;完善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机制,不断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实现智能制造国家技术标准开发与专业教学标准优化“双标同步”。通过“三集统筹、双标同步”的专业集群建设模式促进产教贯通,实现专业结构布局吻合产业升级。

在专业集群理念指导下,学校完善了专业动态调整优化机制,形成随动产业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式专业结构;创新了开发、配置和转换资源的方法,迭代优化模块化课程5000余门。专业集群涵盖全校近85%的专业,机电类专业被同行誉为全国高职“单打冠军”、数控技术专业群实现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的全部项目和高级别奖项“大满贯”等,形成业内广泛认可的系列成果,也奠定了学校“领军全国、国际知名的智能制造特色校”的基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供需畅通,实现人才供给符合多元需求

针对生源类型差异化带来的学生需求个性化、智能产业“个性化、小批量”岗位变迁带来的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新变化,学校以专业集群建设为引领,以产业发展和学生成才需求为导向,通过与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和阿里云等国内领军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校企混编教学与科技创新团队、联合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优质教学资源等,促进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大国工匠的育人效应,强化德育与技术技能、专业与创新教育融合,涵养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推进课证融通,培养双证实用型人才;优化“能力导向、四阶递进”专业群课程体系,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组建开源创新创业学院,实施研赛创教一体化教育教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实践并完善了“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以智慧校园的大数据为支撑,依托内部质量保证体系3.0,机制与文化双引擎驱动,周期性校准供需目标,促进育人全程“灰箱白化”,实现闭环控制,服务全体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即通过目标校准促进供需畅通,实现人才供给符合社会多元需求。

“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这一培养模式,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很好实践:学校于2004年起开设创新班,进行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2007年推行学分制改革;2009年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2017年成立开源创新创业学院,学生多元成才取得显著成效。具备“六个一”特征(课题、论文、专利、大赛、创新创业项目、优秀毕业设计等一项及以上)的毕业生占比23.6%,毕业生各类职业证书获取率达146%,为无锡及周边地区的制造业骨干企业培养了大量中高层技术和管理骨干,学校两次入选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强化教学条件支撑,促进校企融通,实现平台技术支撑契合企业创新发展需求

制造业数字化升级过程中技术交叉多、更新迭代快,倒逼学校提升创新能力。学校以学生成长和成才需求为驱动,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了集“人才培养、生产示范、技术服务、文化融合、国际交流”五位一体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强化专业集群的条件支撑,实现了从平台共建到资源共享再到命运共通。依托该平台发挥“技术、项目、资源”要素作用,聚焦智能仓储、5G工业应用等方向,教师走进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学习和钻研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形成核心技术能力,并将技术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及时融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大幅提升了师生的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

学校以智能制造“五位一体”产教集成大平台建设为牵引,以师生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核心,围绕智能制造领域产品全生命周期技术链,从2012年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创建到2016年开展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建设,再到2019年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0升级,形成“共建、共享、共通”的产教融合大平台建设路径,促进校企融合发展。近5年累计吸纳企业投入1.25亿元,共建了5个产业学院、5支省级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级工程研发中心,教师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和学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年服务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200余家,近5年学校“四技”服务到账2.5亿元。

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指导了学校在首批全国示范高职院校、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期间的专业建设,产出一大批标志性成果,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学校核心竞争力。2019年学校入选“双高计划”A档学校(全国前十),在2019—2021年度“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蝉联全国第四。同时,学校在机械职业教育领域引领专业、课程、实训基地、资源与教材等内涵建设,先后主持教育部27项教学标准研制,成为行业公认的教学改革引领者;学校成为教育部装备制造业专业目录修订组组长单位、全国机械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标准研究所主持单位等。

(作者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14日第6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