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有两个高考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什么都在变。
1
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什么都在变。
以至于现在一看到类似的消息,光看标题心里就咯噔一下,不想点开来看。
比如,最近职业教育的政策就很频繁。
《职业教育法》大修,5月正式实行。
不过却产生了误会,官方不得不亲自下场辟谣:
取消普职分流是误读。
对于职业教育,国家立场坚定,但是民间好像不太买账。
最近,又来了一个更劲爆的,教育部的副司长说:
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建立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升学的通道。
设置一批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本科学校、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按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开展职业本科教育等。
提炼一下要点:
1、建立职教高考制度
2、设置职业本科教育和院校
所以,是不是可以说:
从中考分流之后,职业教育其实走得是另一套成才和评价路径。
因为大家对职业教育主要的顾虑之一就是:
职业教育是差生的集散地,职业教育没有高学历,没有好就业,会备受歧视。
现在这个做法就是从评价上打破这个歧视,不管实际如何,名义上大家都是本科学历。
怎么说呢?
我觉得确实可以消除一些家长的学历焦虑,对于推进职业教育也有好处。
2
来说说我对职业教育的看法。
有些话要说在前面,省的有人也对我误读。
从内心来讲,我还是倾向于有教无类,教育政策不应该功利化,翻译成大白话来说:
要给予每个人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和空间,而不是试图在青少年时期就对一群人定性。
这是个人的理想状态,需要自己去容错和纠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但放到群体当中就显得没那么有效率。
两种模式:
一种是,10000个人教育出来,5000个自己没琢磨出来,发展出100个顶尖人才,剩下4900个普通人才。
还有一种是,10000个人分成两块,5000人按照第一种培养,5000人分流出去走职业化培养,不要自己琢磨了,我替你想好了,这些人大部分都能有一技之长,但是也失去了其他可能。
一个是个体很拔尖但整体上显得没有效率,一个是整体很有效率但扼杀了个体更高的可能性。
怎么选?
这让我想起了美国,美国就是第一种,不只是教育,它的整个体制就是第一种,分化非常严重。
全世界顶尖人才、顶尖技术、顶尖的企业大部分都来自美国,非常能创新,但是同样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底层社会,现在就是用顶尖的部分养着这个底层部分。
换到中国,其实我也知道:
当前中国的教育问题其实更多的是就业问题,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
当前的高等教育积重难返,不但与社会脱节,更与实际应用脱节,有的人在大学学的东西,还不如在单位一个月学得多。
而学历更多时候和高考一样,就是一个筛选条件,也是奔着就业去的,这种筛选继续下去,只会越来越卷,导致学历的含金量越来越低。
以街道办为例:
从大专到本科再到985、211,现在清北复交的硕博都去了。
所以我觉得从解决就业这个思路去思考职业教育,很多事情就容易想明白得多了。
但既然是解决就业,职业教育的本质还是在就业上。
不提高职业教育的就业问题,或者说不提高产业工人的就业环境、工资待遇,不让他们有一个体面的生活,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而提高产业工人的待遇靠的又是产业附加值,而提高产业附加值需要的是高科技,这又需要第一种培养模式去选拔更多顶尖的搞基础研究的人才。
所以,靠职业教育一条腿走路是不行的,高等教育改革一定要同步。
3
结语
对于职业教育的看法,本质还是屁股的问题。
大部分中产及以上的阶层,怕自己的孩子被过早的分流到职业教育的路径中去,因为他们知道另一个路径有更大的确定性和可能性。
而中产以下的阶层,如果职业教育能帮他们的孩子解决就业,可以有体面的生活,那也不一定非要要挤独木桥这么辛苦。
总之,职业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名头是否响亮,而在于带来的利益是否可以预见。
大家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啊。
唯一受损的可能就是以前那种鲤鱼跳龙门的天之骄子了,一朝从农门变成IT巨子或者金融大佬,以后可能就少了。
好了,就说到这,我要带孩子上英语补习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