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孩子学高数违反了认知规律!科学的数学启蒙应该怎么做?|对话学者
健全的身心与人格培养比学科启蒙更重要。
,2022-01-05 12:22:07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冯玮 ,文|冯玮
图|pexels
来源|成长的可能
日前,南京市建邺法院处理了一起因家庭教育方式失当引发的纠纷,事件中,博士毕业的毛先生让7岁的儿子与5岁的女儿学习文言文和高等数学,并要求子女学习至深夜。
这种学习方式在很多人眼中显然都是一个过早和过激的启蒙尝试。
那么,数学的本质是什么?究竟如何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数学启蒙?在启蒙的过程中家长充当着怎样的角色?比数学启蒙更重要的,是什么?
“成长的可能”团队与多位数学领域专家进行了对话。
#1
数学启蒙之困,在于家长,还是孩子?
究竟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怎么看小朋友学习高数,或者说超前学习数学这种方式呢?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专家们一致建议,低龄儿童并不适合超前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龚新奇不赞成小学幼儿园学高数,他认为这违反了人的认知规律,同时提出,数学的深刻抽象应该建构在丰富的体验认知之上。
龚新奇解读:“中学之前,孩子以具体的互动为主,占绝大部分,抽象的思考占很小部分。数学的深刻抽象建构在丰富的体验认知之上,对周围环境、人类社会、日常生活和劳动学习等的体验认知。”
“数学启蒙可以多从图像、空间、游戏、劳动、艺术、体育等角度出发,也可以每日一题等进行训练,小学高年级可以多讲讲有意思的数学技巧,中学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开始抽象微积分,高数要用到中学数学,但抽象概念,比如极限、无穷小等可以在中学学习。
如果中学的孩子有兴趣,也有对数学有能力的大人指导,可以把初中、高中和大一的数学都看看,这些主要属于数学的基础部分。另外,多关注物理等实验学科,离开对象的纯数学符号抽象,难以深入。”
对于启蒙阶段需要掌握的数理能力,龚新奇认为数学能力跟体育能力一样,只是众多的一种,没必要所有人都强求。启蒙阶段可以通过下棋、生活计费、画画、音乐等方式,锻炼孩子的逻辑推理、数量关系、空间想象等方面。
在西南财经大学经济数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顾先明看来,数学启蒙可以从回归数学的本质开始,而非过早地学习大学内容才是最合适。
顾先明提出:“我觉得这个爸爸虽然是博士,但应该不是学数学的博士,如果是数学的博士肯定不会让孩子这么早学习这些。”
“其实对于年龄小一点的孩子来说,家长可以陪孩子追溯数学的本质,也就是从自然数的学习,培养孩子对于数学的理解。比如我的小侄子,他还在读小学,有一次他和我说他会算20以内的加减法了,我说怎么算的呢?他说他算上了手指和脚趾。我觉得这样很有意思,我给了他建议,就是可以再加上一些小木棍,那就可以做20以上的加减法了对不对。”
“其实这种带有趣味性的实物培养,是很适合孩子理解和学习数学的。”
“这也很贴合自然数的发展史,就是咱们古代是用结绳计数,先人打了几只羊,就在树干上栓几个绳疙瘩,这就产生了加法的系统,即自然数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加1系统。再然后根据部落间的物品交换就有了减法、乘除法等等。这种对自然数的理解,也是对数学更本质的理解,现在很多孩子拼音学的也不好,拼音学不好就写不好字……这都是一样的道理。”
顾先明同时推荐了一本名为《古今数学思想》的书。
“其实从名字大家就能看出来这个书阅读门槛稍稍有点高,对于家长来说应该能读完也很难,说实话我自己也没有完整读完过。不过这里的很多故事其实都很适合在家长陪伴孩子的时候进行分享,从而引导孩子去了解数学、对数学有感知,甚至爱上数学。”
顾先明强调,正是因为一点一点知道了这些故事、积累了对数学的思考和热爱,才能让孩子对数学有兴趣和学习的动力。“所以如果像那位虎爸那样直接上来就带着孩子学高数,孩子是不能理解那些故事的,也就很难真正学好数学。”
#2
在数学启蒙中,家长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一直以来,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数学这件事始终怀有一种焦虑,“双减”后这种感觉似乎有增无减。对于家长在家庭环境下能够为孩子做些什么?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励建书此前曾建议:“其实我觉得家长就需要做好两件事:少焦虑、少参与。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之前有一些家长找到我说自己的孩子很喜欢数学,问我能不能指点指点。其实家长眼中孩子的状态未必是靠谱的,大部分家长都不是这个专业的,所以他们并不能真实了解孩子的数学水平。”
“第一,自己不要焦虑;第二,不要参与到事情当中。你把这个留给学生自己和他们的老师们,你只要有好的老师和让学生自由地按照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去发展,可能这样会更好一些。”
顾先明认为想做好启蒙可以有两种途径,同时在这些背后更重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
顾先明认为:“要么就不干预,把孩子的教育交给专业的人比如老师;要么就干预,但是要高质量地干预,这种就对家长的要求比较高。”
“我有个朋友,他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家就很喜欢玩手机,他为了孩子可以少玩一些,就每天自己回到家之后尽量地避免看手机,而是回家就看书,或者给孩子讲一些英语小故事等等。这种言传身教,看起来简单,但其实对家长的要求很高。
“这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如何高质量的陪伴,那么帮助孩子立志很重要。因为立志越清晰、越早越好,它能让孩子在阶段性的发展中有自己的明确目标。当然也不需要太早或者有了就一直要求他只能这样。因为孩子的想法也在一直变化,这是可以慢慢调整的。家长的陪伴关键是,和孩子一起坚持向着目标前进。”
顾先明以自己为例,他说自己并不是从小就想学数学,也不是小时候就想要成为大学老师的。
“我的家庭都不算高知家庭,母亲不识字,父亲初中文化,我从小就是留守儿童的状态成长。在我的亲戚里,二姑夫是小学老师,以前过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都爱去二姑家玩,一方面因为他们人真的很好,一方面也因为他们家里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那这对于小朋友来说,就会觉得当老师很好,老师的家庭里有好吃的好玩的。”
“在成长的过程中呢,我又看到每当二姑夫到家里做客的时候,大家都对他很尊敬,所以我也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印象就是,当老师是会被尊敬的。所以我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就是我想要成为老师。当时觉得当个小学老师或者中学老师就很好了。”
“那后来为什么成为了大学老师呢,是后来又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个是大学老师每天在讲台上讲课,知识渊博的样子很潇洒;另一个是,因为我在师范类院校上的大学,在后期由于教育实习来到某地乡镇中学教初一的孩子时,我总是习惯性地发散讲些其他的知识和解题技巧,常常延伸很多东西。延伸多了,初中的孩子是不太感冒的,从能力来说也有点消化不良。那我就觉得如果去教大学生,也许这些发散的东西就能和学生一起讨论了。”
“所以一路就是这样坚持下去的,当然也会定期反思自己的优缺点,在遇到问题时再及时调整。其实数学启蒙也好,语文或者英语启蒙也好,学科类知识的过早启蒙,都没有孩子的心智培养和体能培养重要。”
“现在心理问题正在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我们要把孩子的性格培养好,那后面掌握各门类的基本知识,都不是问题。另外有个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有更多的可能性。身心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顾先明在最后说道。
#3
数学拔高,还需因材施教
到底具有哪些特质的青少年,有更有可能适合数学领域?从各位专家的分析来看,还是与性格有很大关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孙斌勇老师强调,“性格太毛糙,可能不容易。要真正把问题弄明白,有些人觉得我好像懂了、其实没懂;做题东错一个、西错一个,这些题目我都会,结果一考就考80分,其实这还是性格问题。但性格培养这件事,我就不太确定了,家长可能不太容易把孩子的性格改过来。这并不是孩子聪明不聪明,聪明对于数学成绩可能有点影响,但没有性格的影响大。”
顾先明老师则将可以把数学学习好的孩子,分为三类:
一类是韦东奕这种类型的孩子,对数学有明确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数学也能给予其成就感。顾先明老师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孩子能得到阶段性的成就感很重要,它会促发孩子愿意在过程中释放更多精力;而没有成就感就很难坚持下去。
一类是孩子对数学或者其他任何专业的东西,很专注、专一和爱钻研,而且这个孩子在与人交流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分辨出好玩和不好玩。
一类孩子是头脑灵活,比如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有很多尝试。比如某个孩子在玩气球,气球突然挂在树上,孩子没有哭而是去拿了个扫把把气球捅下来了。这个可能有模仿的原因,但是至少这个孩子有观察和实践的能力。
中科院院士、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田刚也曾解读:“做研究或者做一项事业,都是需要心理素质的。任何成功的人,都有不顺的时候。所以,如何在中小学能够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失利或者逆境中继续努力,这个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中国数学学会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彭联刚曾推荐了一个方法:“比如你让他再做一些他以前做过的数学题,不要做太新的,增长一些自信,我觉得还是非常好的。不同于做研究,需要不断挑战难题或者是做不出来的题。有些题目,以前做过,可能暂时忘了,再重新梳理学过的知识把题解出来,还是能找到自信的。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或者是对数学掌握程度不够好的学生来说,这个办法还是比较有利于树立自信的。”
但除了性格之外,多位专家都强调,家长的爱与陪伴才是核心。
顾先明介绍:“我有个师兄的孩子,现在上初三了,前些年我们认识这个孩子时他还在读小学,当时我们都能感觉到这个孩子特别怕自己的爸爸,我师兄因为很忙碌,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觉得小男孩天天和妈妈在一起呆久了,像个小女孩,见到谁都害羞,胆子也很小。”
“后来,他爸爸应该是感知到了一些问题,就开始常常参与到孩子的生活里,也会陪孩子参加学校的活动等等,后面的这些年能感觉到,他真的花了很多的时间去陪伴自己的儿子。”
顾先明回忆,后来他再见到这个男孩子时,发现他有了很多变化。显而易见的是,家长的陪伴、爱与支持,是帮助孩子健全身心与人格的重要手段。
END
本文作者:冯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