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浩英: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发现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
养孩子就如养鱼,关键是家庭的气候生态。
,2022-03-25 09:11:15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王上 ,文|王上
图|pexels
来源|成长的可能
2021年家庭教育立法了,很多人也越来越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家庭教育有很多误解,也有很多困惑。「多知网·成长的可能」(以下简称:成长的可能)近日对话北京师范大学李浩英老师,她详细解释了家庭教育的一些疑问。
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看到了一些正值青春期孩子的迷茫,他们的家庭都十分富裕,成绩非常优秀,但是并不快乐,而这样的孩子往往在未来都很脆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一些孩子自由自在,以天下为己任,内心特别的安全,乐观向上,这种孩子后劲儿是越来越足的。李浩英通过家访和调研了解到不少原因可以归结为家庭,尤其是早期成长。
后来,李浩英带着责任与疑问重返校园,学习教育管理和心理学。在她看来,学校和家庭都不能只看孩子成绩是不是第一,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幸福、乐观、善良、宽容、坚毅、果敢,自信、自律等优秀品质的养成。而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塑造非常关键,尤其体现在早期阶段。
她把家庭比喻成一个鱼缸,家庭成员则是鱼缸里面的鱼。“对于养鱼来说,不管鱼缸的材料是什么材质的,这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保持鱼缸里面的恒温恒湿,大鱼和小鱼要相安无事地生活。也就会是说,不论家庭是富裕的还是贫穷的,这都没关系,重要的是父母要和和睦睦的,不能总吵架,不能总发脾气,因为这决定了家庭的气候生态。”
那些给小孩报很多报课外班的家长天天盯着孩子,就像鱼缸里的大鱼追着小鱼总要咬它,那么小鱼哪里会有安全感?其实在早期教育中,社会对孩子威胁不大,最重要的就是家里这两个大人不要逼迫孩子。
以下为「多知网·成长的可能」与李浩英的对话:
成长的可能:您觉得作为家长,要明白哪些最基本的道理?
李浩英:首先,成年人要孩子之前必须要做好充足的生理和心理的准备;
第二,孩子生下来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不管是聪敏活泼还是讷言稳重都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无条件地爱孩子;
第三,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父母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很重要,尤其是父母的情绪健康非常重要。
成长的可能:现在家长越来越懂家庭教育了,但是到实际当中,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还是会忍不住发脾气,本质的原因是什么?
李浩英:在我看来家庭就是一个成长的公共空间,那么这个孩子,用纪伯伦《致孩子》的诗来说,“他们通过你出生,却并非来自于你,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我个人觉得家庭教育并不是长辈对晚辈的管教行为,而是我们平行成长的两个生命。我们大人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观察孩子到底有什么特点,我们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环境,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不自觉地互相影响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身教言传”。
如果爸爸妈妈爱运动,每天读书,家里每天打扫的干干净净,笑语连连,家长还时常抱抱孩子,亲亲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家长不要求孩子学习,孩子也会主动学习。只要看到家长看书他一定会看,但是,如果家长看手机他一定也想看手机。所以,家庭教育就是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的经历,如果家长想创造一个书香家庭,不是给孩子买书后要求孩子读书,而是全家人都要读书;如果家长想创造一个以健康为目的的家庭,也是全家人一起运动,这样会完成大人和孩子共同的教育。
我认为孩子生下来不是要被家长教育的,而是上天派来的天使来修炼家长的,使得家长二次成长。如果我们曾经没有那么爱读书,没有那么爱运动,没有那么珍惜生命,正好孩子来了之后会让我们懂得这些东西,唤醒我们底层的意识。因此,家长要无尽地感谢有一个天使来拯救我们。
总体而言,在家庭教育方面,首先要从心态上调整正确,别认为大人就一定比孩子强,双方是平等的关系;然后才是在彼此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力所能及地跟孩子探讨方向,树立生活规则,彼此尊重。
成长的可能:那什么情况下去管教孩子?
李浩英:第一,不能说孩子在家里面大嚷大叫,乱动东西,家长受不了就要管教孩子,而是比如孩子乱蹦乱跳他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有不可控因素的情况下家长再管他;
第二,孩子威胁到别人家长再管他,因为这是教会他如何融入社会的规则;
第三,并不是孩子在家长面前就要听话,家长回家一瞪眼孩子就老实了,双方应该像朋友那样相处。
成长的可能: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有道理吗?
李浩英:“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单纯从脑科学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大脑发育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就是2~3岁,在这个时间段很认真地去教育孩子,大脑连接就会特别的丰富,丰富就决定了未来脑容量大。
看看人的脑重变化:刚出生的婴儿占成人脑重的25%;三岁占成人脑重的 80-85%;五岁达到成人脑重的90%;六岁达到成人脑重的 95%。到20岁左右,脑重停止增长。
孩子6个月到2岁之间,被称为“大脑发育加速期”,是神经元连接最快的阶段。通俗来说,这时候的大脑不但外面长肉,更重要的是脑细胞或者神经元的发育,所以这个阶段让孩子接触的越多,大脑功能越强。原理是当受到外界信息刺激时,每根神经元就会发育出许多树枝状的“树突”来,树突之间通过“突触”互相连结,突触越多,形成的神经网络越发达。
单纯从脑发育的角度来讲,如果把小孩大脑发育理解成盖房子,3岁之前就是打地基,想盖200平米的房子还是盖1000平米的房子,3岁之前就决定了,只是后面还需要进行装修工程。
所以,0-3岁婴幼儿各种能力敏感期。
成长的可能:培养0-3岁孩子的能力需要注意什么?
李浩英:针对3岁之前孩子培养的问题,家长可能会存在很多误区。在孩子培养上还是要尊重年龄的成长规律,要重视人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按需教育。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的五个阶段是: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0-3岁也是一样,就是先懂得吃、喝、拉、撒、睡这些,先维系在底线“活着”,才会有安全和社交等需求。
所以,不管是父母带孩子还是隔代养育,3岁之前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有良好的用餐习惯、睡眠习惯、排泄习惯、穿衣、脱衣习惯、清洁习惯,就是吃、喝、拉、撒、睡能自理;然后才是社交方面,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知道怎么交朋友?怎么跟大人相处?这样才能让他们才懂得基本的社会规则,有安全感。
0-3岁婴幼儿是各种能力的敏感期,这时候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就会事半功倍。所以,建议家长不能包办所有事情,把孩子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不要剥夺孩子神经元建立丰富连接的机会。
成长的可能:几岁开始语言启蒙才是合适的?
李浩英:就是刚才所说的,所有事情都是0起点阶段。比如0-10岁是口语表达的敏感期,0-4岁是数学/逻辑能力的敏感期。但是,所谓的敏感期不是说要学习语文、英语和数学。
(图片来自李浩英的著作《好习惯重塑全新大脑》)
发展语言能力不是要背古诗词,或者背文言文。比如教2岁的孩子背“人之初,性本善”,他马上能学来,但完全只是记忆,而不是使用,但最有效的语言是“使用”。因为一旦“使用”才能够从词语转化成音符,音符转化成含义,含义转化成句子,才能有结构。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经常跟孩子正常说话,要多关注孩子,及时回应、充分交流、开放聊天。对0-3岁的孩子来说,父母提供的语言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先天潜能的发挥。
在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家长不要用儿语,比如不要说“喝水水”,“喝水水”总共给孩子脑细胞刺激的陌生词汇就两个,换成说“来喝水”孩子脑袋里就是三根神经同时颤动,就是多了一个对脑细胞的刺激。因此,叠词、嗲嗲的话不会增加孩子的词汇量,反而影响智力开发。
成长的可能:如果孩子的习惯在早期没有培养好的话怎么改?比如睡眠问题。
李浩英:睡眠是健康的头等大事,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最好睡够10个小时,早睡早起。关于睡眠,我之前写过文章《孩子睡足觉,发育才更好》,“起早贪黑等于勤学苦练”是错误的观念。
孩子的睡眠时间跟家长作息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全家要一起营造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都要坚持早睡早起。0-3岁的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就非常好,没养成的话,后面也可以改,就是比较难,但只要想改还是可以有成效的。这个过程更考验人的毅力,更在于修炼。
首先要认识到想改不想改,如果要改那就是改全家整个的生态。要记住,全家就像是生活在一个鱼缸里,光改一条鱼是不行的。
第二,习惯养成需要每天坚持,把目标细化。比如,我做了一个手账,把每个月分成31天,如果我要达成每天晚上10点睡觉的目标,如果做到每天打勾,一天一天的就能解决问题,而这个记录的过程就是强化的过程。
成长的可能:有的人认为“每个家庭是不一样的,您的方法可能不适用于我”,这么说对吗?
李浩英:非常准确。首先从大范围上来说人的性格、成长环境各方面肯定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大家都知道“原生家庭”这个词。从智力方面来说,科学研究得出遗传因素占60%,40%是可以改变的,即智力很大部分来源于先天遗传。
第二,既然先天遗传不一样,那就要看你自己想过什么样的日子。比如想让家里每天都是嘻嘻哈哈很开心,那父母就不能一进门就摔门,而是每天笑盈盈的。所以,不管什么样的家庭有一种方法是通用的,就是确定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然后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成长的可能:您认为哪些品质会让孩子一生受益?
李浩英:如果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填空题,可以直接填“乐观、积极主动”。日子苦一天也是过,笑一天也是过,为什么不乐呵呵的?用心理学和生理学追溯,2006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心理学家谢尔顿·科恩曾做实验得出结论,常常拥有积极情绪的人患病率是15.5%,常常拥有悲观情绪的人患病率是26.1%。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心情抑郁的人总有一些健康问题,甚至有轻生念头。
再说主动,孩子天生有主动的特性,比如孩子饿了就要哭着要找吃的,这都是主动的。但很多大人不管小孩想不想吃都喂到孩子嘴里,这就把“主动”搞成“被动”了。这还意味着家长剥夺了孩子主动生存的意识,让孩子认为“被动等”也可以活着,甚至导致日后学习、工作都是被动的,都是等待被安排的。
所以,家长激发孩子主动积极地去寻找他自己的人生,这是一辈子的课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教育不需要太多的教育和管理,家长不剥夺孩子主动生存的能力是基本要求。
第二,持之以恒。做什么事情都得有韧劲儿,就是抗挫能力。孩子能够坚持下去,需要自控、自律。
第三,要接纳和相信自己,自信自尊。就是自己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尝试,而不是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事事往后躲。
总之,家长应该全面地培养一个人,优秀是多元的,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
,相关阅读
,- 对话李浩英: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发现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
- 神兽出笼了,专家支招寒假怎样高质量的陪伴孩子?
- 用纸杯做留声机?玻璃珠做显微镜?这位博士后极客爸爸说:科学并不神秘
- 原北京四中语文名师李厚仪:学好语文,为什么首先要阅读?
- 超八成大学生存在“社恐”困扰,家长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