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儿童戏剧教育有哪些发展新趋势
多知网9月28日消息,近日,由小不点大视界、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上海国际文化学会及QFUNTHEATER联合主办的2021第三届TIE青少年戏剧与创新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以"未来教育"为切入主题,邀请12位跨行业教育从业者与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者,共同讨论艺术、美育、创新教育行业发展新趋势。
双减"政策的颁布实际上对家长的要求更高了
从2005年开始,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薛海平就开始研究课外补习,他探究了课外补习对学生成绩及发展的影响。这些研究让我们对课外补习有了更加全面、客观、具体的认识,也对如何应对"双减"政策之后的不确定性,多了一份确认。不仅如此,薛海平还参与了"双减"政策颁布前的讨论。在TIE2021论坛中,薛教授分享了自己十几年的研究成果,解读"双减"究竟要往何处去。
关于"双减",他认为大家有疑问有困惑、有迷茫都是很正常的,因为很多人在一个轨道上可能都已经走了得有十几年,突然遇到了巨变。不管对机构、对家长,包括对学生,其实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可能也是一个机会。
薛海平自己也是"双减"政策的践行者。从"双减"以后,他自己的孩子学科类培训也减掉很多负担,确实就是自己能够自主安排的时间更多了,现在正在引导他能够自主学习。薛海平认为,"双减"政策的颁布实际上对家长的要求更高了。"原来家长可能就是花点钱把孩子扔到校外机构去然后就不管了,都让校外培训机构负责,现在需要家长能够也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能够给孩子更多的学习上的支持。家长能力的提升也很重要 。"
"双减"之下,瑞思教育正在构建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戏剧课程全体系
瑞思教育首席产品官袁雪表示目前瑞思教育正在构建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戏剧课程全体系,从课程研发到评价量表,从素质教育理论根基到展演艺术的创新形式,瑞思正在积极推动艺术课程纳入素质教育后的体系搭建。瑞思称其致力于在戏剧课程体系中构建教学标准化,打造"项目实践能力评价量表",通过表达与交流、团队合作、项目管理、展演展示等综合能力,发展性地面向儿童各项能力的提升和表现开展过程中评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认知特点,确定各阶段的核心能力,从而明确不同阶段儿童的培养重点和目标。
袁雪在演讲中表达,"儿童戏剧教育在西方被视为‘全人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还能够培养自我认知的能力,换位思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及一生发展最为重要的自信心。教育中的戏剧形式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人。"
如何用艺术的方式催化学科学习的创新性?
来自悉尼歌剧院的教育总监Frank Newman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分享了悉尼歌剧院与学校、教育工作者和艺术家紧密合作的案例。据介绍,悉尼歌剧院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尝试建立且贯彻创造力开发的长期合作伙伴。Frank解释"为什么主流剧场要跟学校、儿童教育工作者、艺术家们紧密合作?如何将悉尼歌剧院的建筑特异性、高质量的演出运用到校园项目中?"
来自儿童实验剧团Quntheater的艺术总监兼创始人李浩天是一名演员、导演和戏剧教育从业者。他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戏剧?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为主题,提出戏剧可以跟各门学科来结合,"戏剧是门综合艺术,文学、导演、表演、美术、灯光、多媒体……我们要教给孩子们方法,让他们完成自我表达。这种表达不是千篇一律的。美育就是要发现事物不同的美。"谈到从事戏剧教育和儿童实验剧团的压力,他认为戏剧教育对老师的考验非常大,老师很容易带入自己个人的一些色彩放到戏剧教育中,所以老师的选拔非常难,即要具备戏剧的艺术,还要具备教育的方法。
另外一家从事教育戏剧的机构,抓马教育的创意总监、见学国际教育文化院执行总监曹曦,以《回应与关切:形式、内容与相关性》为主题分享自己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戏剧领域实践中的思考。曹曦认为目前很多领域并没有真正践行"以孩子们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成年人忘了感受的方式,习惯用理性去分析,不是我感受,是我以为,孩子是在全身心感受。"我认为我们感受和思想的割裂,是今天所有教育最严重的问题。
"今天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出现的事情是我们为孩子挑选了尽可能多家长认为对他好、他应该在很小的时候投入学习的东西,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在接触基础教育的时候,有过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学法,进步主义的教育,批判性的思维,所有这些我们都没有。"
"无论你是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教育,它最终还是教育,是人,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某种改变,转化深化了某些理解。今天和明天的我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但前提是我们的主流教育,还有我们的艺术教育,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并且引以为豪。"
不同国家和不同艺术领域与教育美育之间的关系/探索:艺术有什么用?
作为音乐教育体系高度发达的国家,匈牙利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参赞、匈牙利文化中心主任Szonja A. Buslig博士通过中匈两国共同研发的音乐教育体系课程和现场分享,进一步展示了匈牙利整个国家在早期音乐教育中有值得借鉴、参考和学习的经验。Szonja认为,"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的感受力会让小朋友很快安静下来。教育不分国内外,需要的是适合孩子的年龄和他们的能力的教育。为什么答案一定都是千篇一律的?教育为什么不能是另外一种形式或者是另外一种可能去呈现?希望大人抽离出来,让孩子们真正去享受音乐的这个过程。"
丹麦儿童教育从"人"出发。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重点。丹麦的孩子可以有时间、空间玩耍,接近大自然、爬树、跌倒等等。来自丹麦文化中心/中丹儿童艺术节的策划人赵刚在论坛上分享了丹麦儿童艺术的现状、丹麦儿童艺术特点和丹麦儿童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赵刚介绍道,丹麦艺术家有一个共识,所有人都以从事儿童艺术创作为骄傲为光荣,最优秀的艺术家都应该参与儿童艺术创作中来。丹麦的儿童戏剧小而清澈,能看到底它是什么,可以让人感受到生活与自然的存在。在丹麦,大家也不把儿童戏剧当成一种商品和娱乐品,而是当成一种艺术品。
学校是不是唯一的教育场所
从人的成长历程来看,学校教育年限大概占人们整个生命时间不足1/3,人们在整个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只是一小部分。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大部分知识以及各种能力和技能等,都要在课堂外的社会教育场景和家庭教育中通过不断获得。博物馆、剧场等场所之于儿童,是走进历史、发现艺术的宝库,也是学校教育之外的重要补充。
拥有丰富的博物馆、美术馆、剧场体验的童年是怎样的?闻铭雅尔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温文就以自身童年经历出发,剖析父亲陪伴自己在博物馆、历史文化公园、剧场等公共场所接受教育的经历。"自主学习的好奇心,来源于你小时候看见了什么,知道的更多你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很少,对各学科保持敬畏心,从而有更公允的判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更有效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