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被投诉,孩子是否该在“无菌”环境中成长?
文|张蔚斐
图|Pexels
来源|成长的可能
近日,一则《伊索寓言》被家长投诉的消息引起了很多关注。
(图源网络)
《伊索寓言》是畅销多年的经典图书,怎么会被家长以"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的理由投诉呢?
儿童读物、动画片中,难免存在反派、血腥、暴力元素,因为故事总围绕着正义战胜邪恶,好人打败坏人展开。有些家长隐隐担忧: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了负面元素,是否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影响?
为了对家庭教育中的儿童心理学有更多认知,"成长的可能"编辑团队联系到了中科启元教育集团心理板块负责人、"心田计划"专家顾问、儿童心理咨询师徐沛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孩子到底需不需要生长在"无菌"环境中?
#1
家长承担"阅读分级"职能
针对这则消息,徐沛沛提到,不同的出版社的图书,版本,内容、翻译都会有所差别,不能确定被投诉的《伊索寓言》版本是否是大家常规看到的。市场上确实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图书,家长要注意挑选合适的版本,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
当其他家长遇到书中有不合适的内容时,家庭中可以内化处理这类事件的方法是什么呢?
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阅读分级"。"因为我们国家现在没有特别好的阅读分级制度,所以由家长天然地承担起了帮助孩子进行阅读分级的职能。"徐沛沛说。
家长在选择图书时该如何更准确地判断呢?
家长首先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大多数的孩子都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成长,在每一个年龄段、在各个发展层面上,会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在挑选书籍时注意,遵循这些发展特点,结合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更容易选到比较合适的书。
基于孩子的成长规律之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影响因素,比如说家长的三观。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价值观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且没有办法用对错来进行简单粗暴的区分。
徐沛沛举例,关于使用"拳头"来解决问题,家长群体中可能就会有三种不同的价值观,家长的价值观直观地影响着孩子。第一种,家长觉得无论哪种情况下,打人就是不对的。第二种,家长觉得没关系,有些时候就是要用拳头解决问题。第三种,有些家长就觉得,有能力就打,没能力就被打,这是弱肉强食的社会法则。这三类家长哪类是对的,哪类是错的呢?很难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
因此,在阅读以当代社会为背景的故事中,成因、过程和结果都有其复杂性。家长看待同一件事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但有一些基础的判断标准是值得关注的。这个基础标准第一是合法性的问题,首要的就是不能违法。第二是道德层面的判断,不能违背道德底线。第三个层面就是家长是不是真正客观地认知到了孩子的特点,并且能够遵循孩子的特点。
综上,阅读能力是孩子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能力。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过程中,阅读素材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需要基于孩子成长规律、家庭三观、社会现实综合考量。"也期待各方力量,能够联合起来推进阅读分级制度。"徐沛沛说。
#2
从二元对立到灰度判断
孩子的认知是不断发展的
同样是伊索寓言,如果是一个中学生来阅读,他的道德认知水平已经有所发展,在道德认知的环节有了一定的灰度判断,不再是单纯的二元对立。也就是说,他知道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那么这个时候他是可以做两难的选择的。
这时,阅读一些寓意深刻、有多重思考方式的故事,符合孩子道德认知发展需求,帮助孩子更全面更立体地认知世界,以及世界和自己的关系。
在道德认知上有一个特别经典的故事:海因兹偷药。是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的著名两难故事,海因兹的妻子病危,而他却无钱支付高额的药费。在药商既不肯降价,又不答应延期付款的情况下,海因兹有两个选择,一是遵守法律,但救不回妻子,二是救妻子,但违反法律。为救妻子的性命,海因兹破门而入偷了药。
在这个故事中,其两难选择在于:应该遵守法律还是维护个人生命的权利。
同样的事例还有电车难题: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是否会拉动拉杆?
"比如说,我要去跟一个一二年级的孩子去讲这个海因兹偷药的故事,他一定会做出选择,要么偷,要么死。对他来说,他的道德认知水平发展在这个阶段里就是二元对立的,非黑即白,是非分明。他一定会有自己的理由。这个理由是怎样的并不重要,因为那个时间阶段上,他的认知水平就在这个程度上。"徐沛沛举例到。
类似如此的道德认知判断在生活中时有发生。科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把这些事件抽象成了故事选择,来判断一个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层面。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很难做出"两难选择",这时,太复杂的故事不利于他们成长。
道德认知是会随着年龄和阅历不断发展的,家长在为孩子承担"阅读分级"的职能时,要注意匹配孩子的认知水平,在现有水平上,向前轻轻推进一小步,这是对孩子发展最好的助力。
#3
家长对孩子的"接纳和轻推"
故事中有正义也有邪恶,孩子们并不是不能接触负面的元素,更关键的是,接触后,他们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思考?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道德认知水平发展的水平是不同的,在不同的阶段,家长需要给到孩子合适的推力,这在心理学上是"接纳和轻推"。比如家长在陪伴他们阅读时,如果能引导他们思考地深入一点,"反派"也并不是那么可怕的存在。
"家长首先要接纳孩子在这个环节的状态,然后轻轻地推一下,看他能不能往前走一走。"徐沛沛说。
比如在和低年龄小朋友讲到两难选择的故事时,孩子的选择可能有各种千奇百怪的理由,不要轻易用成人的价值观去判断孩子的选择是对是错。家长在一二年级这个层面上能做的就是轻推一下。每次他在陈述理由的时候,轻推孩子去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这时,家长的轻推可能会帮助孩子思考:"我做的这个选择。是不是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太合理的部分。是不是我没有做的那个选择也有合理的部分,而不是像我认为的那样,全盘的不对?"这时的思考是帮助他们成长的重要环节。
你会发现孩子有的时候若有所思,有的孩子则会反应出来不认同,他觉得他的选择就是对的。"轻推"的意思就是家长推一推试试,推得动就推,推不动就下次再推。
"所以,我并不太认同成人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给孩子下很多定论,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覆盖孩子的价值观,用自己的认知去覆盖孩子的认知。这样是剥夺了孩子们自己成长的机会。这是心理咨询师更看重的部分。"徐沛沛说。
在轻推之前,接纳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接纳?家长无论是给孩子讲故事还是跟他讨论问题,孩子说的所有的话,家长要先接纳。比如说海因兹偷药的故事,孩子可能就直接反馈:"我觉得他应该去偷药。"这时候家长的正义感就出来了:"偷是不对的!为什么你要让他去偷呢?"这样就没法聊了,孩子要么选择沉默,要么猛烈地辩论,这都不是良好的沟通状态。
那家长正确的反馈是什么呢?比如孩子就是认为:海因兹应该去偷药。家长先肯定他的答案:"你做了一个非常迅速的判断。"第二步是轻推孩子做更深入的思考:"那你能接下来讲一讲为什么你觉得海因兹偷药是对的吗?"
"家长接纳这个观点,并不意味着认同,只是接纳孩子的想法。然后接下来我会再继续进行谈话,谈话要继续进行下去才是有效的、有质量的亲子沟通。没有接纳,后面的轻推就没法进行了。"徐沛沛分享了她在心理咨询时的经验。
"有时候爸爸妈妈们会问我,为什么孩子什么话都愿意跟你讲呢?我们团队内部分享过这个话题。一个是接纳,一个是无条件积极关注。这是咨询室与孩子的其他环境非常不同的地方。
接纳,就是孩子抛过来的所有话题,我都以‘嗯,是的呢’开头来回应,先承接,再提问或者分享,让谈话源源不断地进行下去;
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任何时候,都对孩子的行为中好的部分进行肯定,这里最重要的是,你能够第一时间、敏锐地发现到孩子积极的部分。心理咨询师在日常工作中,也会经常带领父母进行好行为日记的练习,帮助爸爸妈妈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徐沛沛说。
家长还有一个比较容易犯错的地方,家长把这个问题抛出去之后,孩子没有给反馈。这个现象很多时候出现在相对比较偏内向的小龄孩子,或是年龄比较大的孩子正在经历二元对立的认知向一些灰度认知过渡的时候。
这时,孩子可能也在思考,两者都有道理,该选什么呢?这是积极的状态,家长要耐心等待,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等到他给你一个反馈,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有机会就孩子的反馈再做接纳和轻推的步骤。
这是家长可以做的部分,但是在这次投诉事件中,家长用一个比较极端的方式,把在家庭里可以处理的事件外化了。
这位家长认为,《伊索寓言》给孩子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但是,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看,仅凭一个故事、一篇文章,是很难去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心理阴影"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的词。即使是一个中学生,在看书时通过自己的想象要把自己吓出心理阴影这件事,还是相对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或者说是小概率的事件。
"所以很多时候可能是父母,基于对孩子的爱,然后他会把这一部分的事件有一个夸大。或是把自己的感受转移到孩子身上;也有时候,家长是很无奈的,无力应对孩子成长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日常工作中,在给孩子支持的同时,也着力于给更多的父母支持,帮助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更从容和游刃有余。"徐沛沛说。
科幻小说家郝景芳也曾在文章《孩子到底能不能看打打杀杀的动画片》中提到:"孩子什么时候长大呢?就是在具象的妖魔鬼怪消失的时候长大。长大的过程中,恐惧与勇气逐渐抽象化,体现为一种心境、一种感受,而不再是一个怪物、一个人。所以我们不用害怕童话里打打杀杀,只需要让孩子有成熟、懂得抽象的心智。我们也没有必要将孩子圈在一个只有甜蜜美好的幻想世界里,那样是拖延他生成面对现实的勇气。"
孩子会成长,小小树苗也能经受风吹雨打,或许家长可以给予他们更多信任,稳稳接,轻轻推,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支持者,帮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