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必选跨界教育:以赛带学、校内切入,AI教育找到了突破口?
一场2V2机器人比赛,不懂规则的只能看个热闹,然而一旦理解规则,就能从对战场面中看出几分竞技体育的巧妙与激情来。
Robo Genius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挑战赛是优必选科技发起的赛事品牌,"以赛带学"是赛事的出发点,优必选科技认为赛事是检验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成果的最佳方式之一。
作为一家以机器人产品起家的人工智能公司,优必选科技已经将教育作为了一项重要业务板块。从2016年探索教育以来,优必选科技结合自己的长处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做人工智能教育,重心放在校端合作上,在最贴近国家政策的校内场景创造差异化教学方案。
优必选科技高级副总裁钟永表示:"校外是校内的补充和拓展,C端则是基于家庭场景的个性化学习。"先走校内,再走校外,最终到C端,这是优必选的核心战略。
目前,在国内校端合作方面,优必选科技的教育业务已经落地全国多个省市,基本覆盖江浙、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西南重要地区,合作校区超过3000个。
01
校端落地策略:用三级运营体系提供差异化服务
教育该怎么做?这是横亘在优必选科技面前的第一个问题。2016年优必选科技首先尝试了C端机器人产品及课程,但当时人工智能的教育环境还未成熟,C端难以成体系。2018年,优必选科技找到了做教育的方式:推出人工智能教育解决方案,从B端切入,通过服务公立校打开局面。
项目落地的核心是优必选科技独创的"三级运营体系",视校方的不同需求分为标准校、中心校与基地校三种运营模式,提供不同方式与内容的教育服务。
其中,对于标准校和中心校,优必选会将课堂输出至校内,提供基础教学内容。标准校的课程方案为通识性课程,主要是为了达到普及作用,而中心校的课程会在标准校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包含了PBL项目课程,为那些在通识课中展现出兴趣和天分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而基地校则与前两者具有较大差别。首先,运营方式由入校转变为出校,授课地点从学校转移至基地,对区域内学生进行集中培养(各校向当地教育局提交申请后,统一将学生带至基地校进行全天授课);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基地校教学内容为探究型课程,基于真实问题进行主题型科创探究。
以优必选科技与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合作的项目为例,余杭区项目于2019年底开始实施,半年后投入运营,目前项目体系包含96所标准校,4所中心校,2所基地校。
这2所基地校为皇国山基地和瓶窑中学基地。其中,皇国山基地占地8800㎡,共2栋三层教学楼,瓶窑中学基地占地逾1000㎡,两所基地内教学设施都包括AI展厅、PBL项目式学习教室、创意工坊等教学空间。
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接下来是怎么教?内容上,优必选科技选择和北师大、华师大合作,研发课程内容,形成标准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三大体系。思路和三级运营体系一致,先解决普适性问题,再进展PBL课程,最后到跨学科探究学习与应用。
课程设置上,优必选科技强调链接真实世界,即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题以及日常观察到的事物。前者如垃圾分类这是一个社会议题,孩子首先能够了解现实问题的原委,更能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力,且更易因解决问题产生成就感;而后者如面向低年级学生的"AI上神奇动物"课程,则利用孩子见过的、有兴趣的动物形象进行教学。
在学校上课过程中,优必选科技基于硬件优势,会将课程和产品结合起来,强调与实际结合,培养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素养。
不过,谁来教也是一个大问题。
原有师范类大学没有人工智能教育相关的专业,现在校内的人工智能老师大部分是由之前的科学老师兼任。在钟永看来,师资难题是需要全行业一起努力的问题。
对于人工智能教育老师的培养,优必选已经有了初步的方案,也是基于三级体系的逻辑去做:
首先,通识性课程对应的老师尽可能从校内的科学课老师中培养,优必选的教研老师作为助教身份给予帮助。
第二,拓展型课程的老师,优必选称之为"教练"。教练是需要经过优必选更深层次培训,会有等级考试,老师拿到证后才能上课。
第三,对应探究型课程的老师最顶级,是导师。他们把企业遇到的真实问题拿出来作为教学内容,有点像研究生阶段导师开课题的形式,导师多半是各大科技企业里的研发岗。
02
搭建赛事活动体系,"以赛带学"
优必选做教育搭建了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和生态圈。
"竞赛和展演活动是我们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很好地检验教学成果,帮助学生把课程知识重新串联起来,并且在课堂之外补充培养一些特定的能力和素质。"在决赛现场,优必选教育品牌总经理乐嘉林这样向多知网解释。
Robo Genius今年的赛项以"火星探索"为主题,能力考查项目包括创意搭建、逻辑编程、策略思考和团队配合等。
他以比赛的实际情况举例:需要学生在规则的限定下自行构建能执行任务的机器人,这就考验了学生对于硬件搭建、驱动和编程的理解与运用。涉及比赛对抗,作品的结构必须更加牢靠,甚至需要具有攻击性;学生从一次次实战中,往往会不断地优化机器人,使之性能更强,执行任务效率更高。在与搭档合作中,也会探索出机器人功能互补,选手间能力互补之心得。
在课程教授的基础之上,比赛首先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场景,学生必须去解决该场景中的实际问题。无论是搭建、配合还是作战策略,学生不得不做出更深刻的思考,以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巧,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与办法。
在倒逼学生提升多方面素质的同时,赛事是一个重要出口,既可以通过更精彩的形式展示所学,塑造成就感,也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量化。
"搭建Robo Genius平台的时候,我们想做成人工智能、机器人赛事活动中的‘奥运会’,而非一个单一的比赛。Robo Genius是一个全面赋能学生成长的赛事活动体系。"钟永说道。
除了比赛以外,嘉年华等其他活动也是很有效的途径,能够让父母意识到孩子学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价值。
而另一方面,今年之所以会有"火星探索"这一主题,便是由于优必选科技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链接真实世界。在优必选看来,火星探索是今年的大事件,具备很强的话题性和广泛的社会参与,人工智能教育与之结合能延展出许多有趣味、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创意作品展区,陈列着各地学生根据火星主题创作的机器人作品,如火星探索车、"诺亚方舟"等,它们造型独特,能动态展示探测、变形等功能,展现了学生们对火星未来家园的奇思妙想。
"有一个河南的孩子,她在镜头前介绍自己所做的航母飞船,解释它为什么是这个造型、每部分有什么作用,讲得很具体、生动。在展演类的评比中,孩子未必会参加对战比赛,但会去兴奋地表达她对火星的想象,在镜头前表达自如,作品和想象都属于她个人,这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乐嘉林提到。
Robo Genius赛事自2019年第一次举办以来,覆盖40余全球城市,参赛队伍达到5000多支,选手1万余名。
通过竞赛,三级运营体系教学成效已经初步得到验证。在上个月结束的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中,32强选手其中有13强来自余杭区人工智能教育项目校,最终拿下了两冠两亚三季;2020年NOC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余代表队斩获四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余杭学生作品入选《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中小学创•造作品展示赛》,并获推荐在故宫博物院展出;本次2020 Robo Genius挑战赛总决赛中,亚军同样来自余杭区。
目前的参赛选手仍以体系内学生为主。乐嘉林表示,未来,在优必选将校内体系逐渐完善、发力校外与家庭端后,这一选手结构将被改变。
03
校内是核心,校外与家庭为补充
优必选科技的人工智能教育涵盖从K12到高校各个阶段,而在K12部分,又分为三个场景:校内、校外(To B)、家庭(To C)。以校内场景为主,这是当前阶段优必选的战略选择。
这一战略的选择,优必选是踩过坑的。
在此之前,优必选也曾做过C端的尝试。2016年,优必选开始K12教育产品的试水,希望为硬件基因加上教育属性,从C端切入教育市场。但到了2018年,优必选发现这条路径并不适合自己。
"教育本质是育人,首先应该从育人的目标出发,而不是从产品出发。2018年,我们开始布局人工智能教育解决方案。"
钟永解释,在多年的探索中,优必选意识到校内是能够标准化运营的地方,也是最能紧跟国家政策的地方;校外是校内的补充和拓展,是围绕着校内的;而家庭则是基于前两者的个性化学习场景。
在他看来,校内场景是核心,机构端与家庭端的定位是补充,"不能主次颠倒"。
贯通式的体系,这是优必选摸索出的方向之一。优必选的教育体系贯穿小学、初中、高中、职校和大学,形成一个整体,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节奏呈螺旋式上升:小学阶段以感知人工智能为主,初中阶段是认知人工智能,高中阶段及以上需要应用人工智能。
除了知识与教学更成体系外,这样的做法还有另一个必然的结果: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比如硬件体系方面,学生不可能只用优必选一家的产品,只要达到的效果一样都可以采用。"
在完成目前阶段的发展后,优必选科技瞄准的新目标是全面建设专业的人工智能教育。
"什么叫人工智能教育?我自己总结了一个逻辑:用创客的思维、STEAM的理念去培养面对AI智能时代的未来智造者。"
在钟永看来,人工智能教育包含了创客、STEAM、编程等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工具,不限于某种形式与技能,而意味着综合素质。如何将这一逻辑在教学方案中落地,需要优必选进行持续的探索。
而在场景的拓展上,目前,优必选科技也在着手C端的布局,为此后打通校外做准备。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提升、供应链的成熟,以及大家认知与接受度的提高,两到三年后,C端一定会大规模爆发。我们基本以此路径进行规划。"
优必选做人工智能教育这件事,可以说摸准方向,接下来,优必选将会根据规划一步步深挖下去。(多知网 张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