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双减「加法」下的千亿级市场
7 月,「双减」政策终于落地。学科培训被大力监管,头部教育公司裁员人数上万,上市教育公司股价大跌,行业哀嚎一片。
但减法之外,亦有加法。如果说「双减」之「减法」意在拨乱反正,那「双减」之「加法」则在正本溯源,更是教育行业长久的发展机遇所在。
01 双减「加法」下的千亿级市场
一切问题的答案,或许都可从「双减」政策中找到。
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一方面,「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K12 校外学科培训时间被大量压缩。另一方面,当校外培训受限,教育回归学校这一主要场域,「双减」政策对校内教育的教学效果、管理效率、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双减」意见明确,「要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其次,全面作业总量和时长压减后,对作业的设计质量,包括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的需求亦有拔高;此外,评价标准脱离「唯分数论」后,被纳入招生录取体系的综合素质评价,亟待「完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最后,在课后场景中,减轻家长负担之外,也对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提出考验。
拨云见雾,在政策指导下,「双减」的「加法」之一即面向校内,提供优质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的进校产品与服务。而作为校内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教育信息化迎来发展机遇,成为教培机构的重要转型方向。
根据《2021 年中国统计年鉴》,全国中小学和学前教育学校共有 53.18 万所,在校学生 2.47 亿人,教职工 1972 万人,专任教师 1600 万人。早在「双减」之前,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多地政府组织高校和中小学搭建云课堂平台、数字学校。据不完全统计,2021 年上半年,教育信息化行业超过 1 亿的招标项目达到 9 个,千万以上的招标项目更是不计其数。
市场存在尚未满足的需求,受疫情催化,随政策叠加利好,教育信息化的市场「蛋糕」远比我们想得大得多。据艾瑞咨询统计,2013 - 2018 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市场规模从 2692.8 亿元增至 4072.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8.62%,预计 2021 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市场规模突破 5000 亿元。
02 从硬件到软件再到平台生态
回溯过往,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政策规划的制定本就密不可分,先后经历了从校园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到完善平台和信息资源,再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
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首次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教育信息化进入注重搭建新基建、推动硬件设备普及化、追求覆盖率和下沉率的 1.0 时代。
2018 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标志着教育信息化由以硬件设施需求推动的 1.0 时代,迈入由软件服务推动的 2.0 时代。
随着 5G、云计算、AR、VR 等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市场也迎来新的增长点。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
今年 7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教育新基建的重点方向,即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新型基础设施。教育信息化开始走向应用生态的培育,信息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更加深入。
各阶段政策的侧重点影响着产业端的布局。从事教育信息化业务的企业,大致可分为三类:硬件提供商、软件产品服务商以及一体化智慧教育平台。
2010 年前后,大批智慧黑板、学生平板、录播设备等教育硬件设备开始涌现。代表厂商包括交互智能平板领域的视源股份、鸿合科技和长虹,其中视源股份旗下的希沃,已成为激光教育投影头部品牌。此外还有录播产品领域的三爱富,以及从标准化考点切入的佳发教育等。发展至今,教育硬件市场已经高度集中。数据显示,中国大陆 IWB(即交互显示产品,包含投影白板和交互智能平板等)的市场份额前三甲分别是希沃、鸿合和长虹,CR3 已超过 60%。
相比教育硬件市场,软件产品服务市场的格局则分散得多。大多数厂商从单个教育场景切入,例如以考试信息化切入的佳发教育,以教师备课场景切入的网龙,以「三个课堂」场景切入的声网 。新高考改革实施以来,新的选科模式和评价机制也催生出走班排课软件系统、综合素质考评等刚需产品,科大讯飞、立思辰、拓维信息、全通教育均有涉猎。
软硬件之外,由智慧校园的理念又衍生出模式「更全」、「更重」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更全」,是指服务覆盖招生录取、教学管理、教务管理、财务管理等校园管理的方方面面,而这需要依托企业自身的底层技术和大数字平台。「更重」,则意味着企业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成本、人力成本、渠道成本。因此,一体化智慧校园解决方案服务形成了巨头盘踞的市场格局,包括拓维信息、立思辰、全通教育、新开普等上市公司。
此外,面对趋于「更全」、「更重」的教育信息化,拥有 AI 技术、庞大数据资源、雄厚资金实力的互联网巨头,也开始入局分一杯羹。2020 年 9 月,腾讯在「腾讯 WeLearning 智能教育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发布面向教学场景全流程的操作系统「腾讯教育智脑」;2021 年 3 月,字节跳动与上海市普陀区签约,共建全球智慧教育示范区,前者将提供全套先进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以及教育生态系统;10 月,在今年第 80 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上,华为正式发布华为云端学校解决方案,建设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同时,阿里云教育首次整合旗下产品,推出以钉钉为统一入口,面向教育领域的全场景数字化解决方案。
03 新挑战,新解法
教育信息化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却也有不少痛点亟待破解。
正如《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中所概括,目前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包括「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高端研究和实践人才依然短缺。」
其一,产品服务能力滞后、效率低下。在「三通两平台」「数字校园」等政策下,学校虽然配置了不少信息化产品,但实际的应用情况却并不理想,技术与教育的适配度和融合度还不高。软、硬件产品面临着数据接口匹配度低,系统应用不流畅、用户体验不佳等问题。此外,使用要求和规范过于复杂,本应提供便利的工具,反倒成为学校和教师的负担。
未来,随着公立校信息化对优质资源、服务体验和效率等诉求的提升,校内校外的协同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包括共研知识框架和教学内容。而通过学校及时反馈,产品迭代升级加快,软、硬件设施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将更高。
其二,尚未从「工具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当学校花大价钱购入大量硬件产品,根据不同场景购买适配的软件后,却发现不同厂商的信息化产品各自为战,各款软件拥有不同的登录入口、不同的账号密码、不同的数据规范,缺乏相应的融合模式,形成数据孤岛。此外,技术的应用还徘徊在教学活动练、测、评等浅层次,对教学这一核心环节的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很低。与教育信息化「高效、开放、连接」的原则相悖。
未来,覆盖「教、学、研、评、辅、管、服」整个教学流程的生态闭环将成为主流产品形态,更多厂商将向系统集成商的方向发展,通过拓宽服务范围、丰富产品体系,将数据资源辐射到校园管理多个环节。
其三,师资能力与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不匹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水平,但由于国内对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认识比较晚,再加上产品易用性不高、校方动力不足等,阻碍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落地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通过使用教育工具提升教学效率的目标还远未达成。未来,随着教育本源回归,高素养的师资更为关键。通过学历提升和在职培训等方式,培育具有智能化素养的师资力量,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此外,「双减」之后,「五育」并举的培养模式如何进行评价,目前尚无可借鉴的经验做法。面对学生在校内更加多元立体的数据,怎样科学地建立数据标准和数据分析模型,同时兼顾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保障,也将成为教育信息化新的挑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多鲸”(ID:DJEDUINNO),作者:那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