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再看日本宽松教育
,*来源:教育思想网(eduthought),作者杨东平
,大家好,我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我们今天来讨论一下日本教育,日本的教育我觉得我们一直是雾里看花,若暗若明的。虽然离我们很近,也知道很多信息,但是看不太明白。其实中国早期的教育现代化,是从向日本学习开始的。那么它现在究竟怎么样了呢?,我觉得我们对当前的日本教育有两个比较大的误解:第一个对日本“宽松教育”的成败得失的评价;第二个是想当然认为作为儒教文化圈的国家,日本和中国一样仍然信奉考试和分数,学生仍然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挣扎。其实这都是不准确的。,我们今天先谈一下如何评价日本的“宽松教育”。“宽松教育”实际上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培养创造性人才提出的一个教育改革的措施。在1998年修订了《学习指导要领》,2002年正式实施,已经是20年前的事了。,日本1998年的《学习指导要领》,学习的内容减少了约3成,上课时间减少了约1成,因为它主要是伴随着实行5日教学制,引入了双休日的制度,所以教学时间大幅度地减少,课程减少的幅度相对是比较大的,引起公众的担心。公众的担心在2003年和2006年两次的PISA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当中被坐实了。因为这两次测试日本的排名都下降了,媒体称之为叫“PISA震惊”——所谓导致了公众对“宽松教育”的质疑。然后开始了一种“去宽松化”的改革。,2008年的新一轮的《学习指导要领》修订,小学和初中分别增加了课时,加强了一些理科教育,减少了综合性学习的时间,停止了初中选修课这些措施。所以小学在2011年、初中在2012年、高中在2015年开始实行新的教学计划,结束“宽松教育”。,“宽松教育”要改变的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式的,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教育,但是它的后果是很复杂的,就是它有多种因素、多种后果。简单地用PISA测试成绩来论证“宽松教育”的失败,是不真实的。因为到2002年才正式实施《学习指导要领》,它不可能马上就导致了2003年的测试成绩下降;包括2006年参加测试的学生也只进入了4年,它对2003和2006年日本PISA成绩下降,没有那么重大的作用。其实真实的原因是因为参测的国家和地区增加了,尤其是东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导致了日本排名的相对下降。,那么到了2009年PISA测试的时候,日本的成绩又回升了,它被认为是“去宽松化”教育的成效,而其实正好是2009年,参加测试的15岁的学生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完整地接受了“宽松教育”。所以这个事实和PISA测试的结果并不是完全对应的。2009年以后,日本在PISA测试中也一直居于第一梯队,不仅它的学业成就好,而且它的学习时间短、学习效率高,教育公平的表现也更好,所以在各方面的评价跟芬兰很接近。,现在大家都意识到“宽松教育”并不直接导致了儿童的学力下降,他们更关注日本的教育改革背后的那些社会性的因素和社会的变化。,一方面,有人认为“宽松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经济泡沫破裂以后的“替罪羊”,也就是日本人把日本的社会性的这种不满和恐慌转移到对教育的评价上来;另外一方面,社会对“宽松教育”的不满,把当时那一代学生揶揄为叫“平成废物”,意思说连圆周率也说不清,基本的技能、能力,工作精神,尊重老人这些传统的道德表现也都退步了,那么实际上这种评价反映出在一个更宽广的社会层面上,社会本身发展的变化。,也就是说在高技术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日本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少子化和老龄化的阶段,进入了一种所谓叫“低欲望社会”,也就是说年轻人的奋斗精神,对高消费高物质这种拼搏,到海外留学这样的需求都大幅度地降低了,也就是说日本的社会造就了新的一代。其实这个变化我们在中国也可以看到——所谓有很多“躺平”的青年,这个原因就很复杂。面对新生的一代,教育肯定需要做必要的调整。,日本教育并没有重蹈应试教育或者填鸭式教育的老路。日本的学者认为培养生存力、创造力、深度学习这些理念和价值实际上并没有改变,真正需要改进的是当时实行“宽松教育”改革当中,它的政策目标和手段不配套的问题。,因此,日本随后的教育改革对削减基础知识教学的激进措施进行了修正,但并没有放弃对“生存力”这一核心素养理念的坚持。2008年版《学习指导要领》将“生存力”教育概括为“扎实的学力”、“丰富的心灵”和“强健的体魄”三个维度。它需要的“资质能力”的具体内涵:“知识与技能”、“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和“学习态度与人格涵养”三方面的核心素养。2018年新的《学习指导要领》提出了培养核心素养的三大举措,即:建立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展开“主体性对话性深度学习”的新教学方法,强化学校的“课程管理”。,“教育思想网”(eduthought),作者杨东平。
,大家好,我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我们今天来讨论一下日本教育,日本的教育我觉得我们一直是雾里看花,若暗若明的。虽然离我们很近,也知道很多信息,但是看不太明白。其实中国早期的教育现代化,是从向日本学习开始的。那么它现在究竟怎么样了呢?,我觉得我们对当前的日本教育有两个比较大的误解:第一个对日本“宽松教育”的成败得失的评价;第二个是想当然认为作为儒教文化圈的国家,日本和中国一样仍然信奉考试和分数,学生仍然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挣扎。其实这都是不准确的。,我们今天先谈一下如何评价日本的“宽松教育”。“宽松教育”实际上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培养创造性人才提出的一个教育改革的措施。在1998年修订了《学习指导要领》,2002年正式实施,已经是20年前的事了。,日本1998年的《学习指导要领》,学习的内容减少了约3成,上课时间减少了约1成,因为它主要是伴随着实行5日教学制,引入了双休日的制度,所以教学时间大幅度地减少,课程减少的幅度相对是比较大的,引起公众的担心。公众的担心在2003年和2006年两次的PISA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当中被坐实了。因为这两次测试日本的排名都下降了,媒体称之为叫“PISA震惊”——所谓导致了公众对“宽松教育”的质疑。然后开始了一种“去宽松化”的改革。,2008年的新一轮的《学习指导要领》修订,小学和初中分别增加了课时,加强了一些理科教育,减少了综合性学习的时间,停止了初中选修课这些措施。所以小学在2011年、初中在2012年、高中在2015年开始实行新的教学计划,结束“宽松教育”。,“宽松教育”要改变的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式的,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教育,但是它的后果是很复杂的,就是它有多种因素、多种后果。简单地用PISA测试成绩来论证“宽松教育”的失败,是不真实的。因为到2002年才正式实施《学习指导要领》,它不可能马上就导致了2003年的测试成绩下降;包括2006年参加测试的学生也只进入了4年,它对2003和2006年日本PISA成绩下降,没有那么重大的作用。其实真实的原因是因为参测的国家和地区增加了,尤其是东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导致了日本排名的相对下降。,那么到了2009年PISA测试的时候,日本的成绩又回升了,它被认为是“去宽松化”教育的成效,而其实正好是2009年,参加测试的15岁的学生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完整地接受了“宽松教育”。所以这个事实和PISA测试的结果并不是完全对应的。2009年以后,日本在PISA测试中也一直居于第一梯队,不仅它的学业成就好,而且它的学习时间短、学习效率高,教育公平的表现也更好,所以在各方面的评价跟芬兰很接近。,现在大家都意识到“宽松教育”并不直接导致了儿童的学力下降,他们更关注日本的教育改革背后的那些社会性的因素和社会的变化。,一方面,有人认为“宽松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经济泡沫破裂以后的“替罪羊”,也就是日本人把日本的社会性的这种不满和恐慌转移到对教育的评价上来;另外一方面,社会对“宽松教育”的不满,把当时那一代学生揶揄为叫“平成废物”,意思说连圆周率也说不清,基本的技能、能力,工作精神,尊重老人这些传统的道德表现也都退步了,那么实际上这种评价反映出在一个更宽广的社会层面上,社会本身发展的变化。,也就是说在高技术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日本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少子化和老龄化的阶段,进入了一种所谓叫“低欲望社会”,也就是说年轻人的奋斗精神,对高消费高物质这种拼搏,到海外留学这样的需求都大幅度地降低了,也就是说日本的社会造就了新的一代。其实这个变化我们在中国也可以看到——所谓有很多“躺平”的青年,这个原因就很复杂。面对新生的一代,教育肯定需要做必要的调整。,日本教育并没有重蹈应试教育或者填鸭式教育的老路。日本的学者认为培养生存力、创造力、深度学习这些理念和价值实际上并没有改变,真正需要改进的是当时实行“宽松教育”改革当中,它的政策目标和手段不配套的问题。,因此,日本随后的教育改革对削减基础知识教学的激进措施进行了修正,但并没有放弃对“生存力”这一核心素养理念的坚持。2008年版《学习指导要领》将“生存力”教育概括为“扎实的学力”、“丰富的心灵”和“强健的体魄”三个维度。它需要的“资质能力”的具体内涵:“知识与技能”、“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和“学习态度与人格涵养”三方面的核心素养。2018年新的《学习指导要领》提出了培养核心素养的三大举措,即:建立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展开“主体性对话性深度学习”的新教学方法,强化学校的“课程管理”。,“教育思想网”(eduthought),作者杨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