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打而不倒,是什么在背后支撑应试教育?
,*来源:教育思想网(eduthought),作者杨东平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今天我们讨论一个话题,就是关于对升学主义的批评。我最近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长文,叫做《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唯升学论》。升学主义,也就是唯升学论。但是我们教育生活当中,我们反对的比较多的是应试教育。其实应试教育它是一种教学模式,就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填鸭式的教学、刷题训练等等。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应试教育打而不倒,而且甚至愈演愈烈?显然,在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制度和价值观的支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升学主义或者说是唯升学论。升学变成了主义,变为一种信仰,这就成为大问题了。,本来每个学生要追求更高的学业成就,甚至追求更高的学历,是一种正常的和正当的追求。但是我们要想一想,升学是不是基础教育的唯一功能?是不是学历越高越好?是不是每个人都要不分条件,追求高学历的目标?,这跟我们这些年在普及教育的过程当中的一些宣传有关,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知识改变命运”——好像只有通过高考才能够改变命运。这个说法在十年、二十年以前,它是有合理性的,因为当时的高等教育规模还很小、入学率很低。但是现在我们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了普及化的阶段,我们今天再来说“知识改命”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误导。,比如说有很多农村学生尤其是在西部的民族地区,很多学生在这种严厉的应试教育当中,在小学、初中、高中就被淘汰了,被“甩”出来了,至今在西部的民族地区能够上普通高校的学生仍然并不是很多的。那么多的农村学生,他们的命运究竟改变了吗?同样改变了。我们现在的2.8亿的农民工,他们的命运是通过城镇化、市场化的途径改变的,并不是说只有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那么,为什么说我们今天片面地强调唯升学论是错误的?,首先,它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对人的多样化的需求。“360行,行行出状元”。社会需要多种人才,每个领域都有可能让你的人生可以出彩,而且社会对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的需求远远高于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唯升学论它只给你指出了一条道路:上大学!而且是高学历,985、211,北大、清华……这本来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选择,这种价值观就造成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一种失衡。我们在沿海地区就可以看到:3000块钱招不到一个农民工,但可以很容易地招到一个大学生。另外,据央视财经频道的消息,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另一方面,唯升学论也无法适应人的多样性,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因为一个人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够扬己所长,进而把兴趣变成职业,把职业变成事业,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所以我们看到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普通劳动者从事运输、电焊、养殖、餐饮,或者喜欢糕点、喜欢鲜花、喜欢服饰、喜欢动漫,他照样可以获得体面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但是这种唯升学论的追求就把他们的人生价值都否定了。那么在这种盲目追求高学历的浪潮当中,最糟糕的就是对所谓“北清率”的攀比,我写过一篇文章《北清率已经成为一个有毒的负面指标》。据我所知,有些地方,为了追求“北清率”“零的突破”,不顾学生的兴趣能力,非要让高分的学生报考清华美术学院或者北大护理学院,这种做法下,学生即便进入了北清,他们是难以获得幸福的人生,也难以真正成才的。,第三,升学主义助长了学历高消费,造成社会和人生很大的浪费。因为教育制度、人才培养要与经济社会的需求相匹配,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理。社会不仅需要拔尖创新人才,还需要大量应用人才,中等学历的、普通学历的人才。现在是在美团的外卖骑手当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高达20%,而在杭州等地的街道办事员都要985学历。很多名校的毕业生,从事的其实是高中毕业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这显然是不正常的。,这种不正常也体现在在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当中。我们经常听到大学校园里面有学生跳楼的这种消息。说老实话,我内心是有个“小人之心”的:研究生跳楼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这个学生其实他是不适合做研究的,勉为其难、赶鸭子上架,最后酿成一个悲剧。他如果做一个其他的实践型的、应用型的工作,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工作者。,第四,升学主义否定了基础教育树人育人的基本功能。在升学率的竞争当中,教育的内涵不断地收缩、窄化。从教育退为教学,从教学退为应试训练,使得学校成为培养“二流机器人”的培训机构。而相反我们对于很多进入职业教育系统,或者进入二本院校的学生,我们除了给他们打上“差生”和“失败”的标签,我们并没有给他们提供应有的服务。,所以我们今天要特别重视更新我们的教育“软件”,要建设与全民教育、学习化社会、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文化,抵制千百年来“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要看到我们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包括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我们的教育怎么能够总是追求做人上人呢?,我们特别需要重申平民教育的价值,改变“读书做官”、“望子成龙”、“出人头地”的这种陈腐观念。陶行知主张“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要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这个才是我们需要倡导的。,“教育思想网”(eduthought),作者杨东平。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今天我们讨论一个话题,就是关于对升学主义的批评。我最近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长文,叫做《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唯升学论》。升学主义,也就是唯升学论。但是我们教育生活当中,我们反对的比较多的是应试教育。其实应试教育它是一种教学模式,就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填鸭式的教学、刷题训练等等。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应试教育打而不倒,而且甚至愈演愈烈?显然,在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制度和价值观的支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升学主义或者说是唯升学论。升学变成了主义,变为一种信仰,这就成为大问题了。,本来每个学生要追求更高的学业成就,甚至追求更高的学历,是一种正常的和正当的追求。但是我们要想一想,升学是不是基础教育的唯一功能?是不是学历越高越好?是不是每个人都要不分条件,追求高学历的目标?,这跟我们这些年在普及教育的过程当中的一些宣传有关,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知识改变命运”——好像只有通过高考才能够改变命运。这个说法在十年、二十年以前,它是有合理性的,因为当时的高等教育规模还很小、入学率很低。但是现在我们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了普及化的阶段,我们今天再来说“知识改命”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误导。,比如说有很多农村学生尤其是在西部的民族地区,很多学生在这种严厉的应试教育当中,在小学、初中、高中就被淘汰了,被“甩”出来了,至今在西部的民族地区能够上普通高校的学生仍然并不是很多的。那么多的农村学生,他们的命运究竟改变了吗?同样改变了。我们现在的2.8亿的农民工,他们的命运是通过城镇化、市场化的途径改变的,并不是说只有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那么,为什么说我们今天片面地强调唯升学论是错误的?,首先,它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对人的多样化的需求。“360行,行行出状元”。社会需要多种人才,每个领域都有可能让你的人生可以出彩,而且社会对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的需求远远高于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唯升学论它只给你指出了一条道路:上大学!而且是高学历,985、211,北大、清华……这本来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选择,这种价值观就造成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一种失衡。我们在沿海地区就可以看到:3000块钱招不到一个农民工,但可以很容易地招到一个大学生。另外,据央视财经频道的消息,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另一方面,唯升学论也无法适应人的多样性,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因为一个人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够扬己所长,进而把兴趣变成职业,把职业变成事业,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所以我们看到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普通劳动者从事运输、电焊、养殖、餐饮,或者喜欢糕点、喜欢鲜花、喜欢服饰、喜欢动漫,他照样可以获得体面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但是这种唯升学论的追求就把他们的人生价值都否定了。那么在这种盲目追求高学历的浪潮当中,最糟糕的就是对所谓“北清率”的攀比,我写过一篇文章《北清率已经成为一个有毒的负面指标》。据我所知,有些地方,为了追求“北清率”“零的突破”,不顾学生的兴趣能力,非要让高分的学生报考清华美术学院或者北大护理学院,这种做法下,学生即便进入了北清,他们是难以获得幸福的人生,也难以真正成才的。,第三,升学主义助长了学历高消费,造成社会和人生很大的浪费。因为教育制度、人才培养要与经济社会的需求相匹配,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理。社会不仅需要拔尖创新人才,还需要大量应用人才,中等学历的、普通学历的人才。现在是在美团的外卖骑手当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高达20%,而在杭州等地的街道办事员都要985学历。很多名校的毕业生,从事的其实是高中毕业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这显然是不正常的。,这种不正常也体现在在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当中。我们经常听到大学校园里面有学生跳楼的这种消息。说老实话,我内心是有个“小人之心”的:研究生跳楼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这个学生其实他是不适合做研究的,勉为其难、赶鸭子上架,最后酿成一个悲剧。他如果做一个其他的实践型的、应用型的工作,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工作者。,第四,升学主义否定了基础教育树人育人的基本功能。在升学率的竞争当中,教育的内涵不断地收缩、窄化。从教育退为教学,从教学退为应试训练,使得学校成为培养“二流机器人”的培训机构。而相反我们对于很多进入职业教育系统,或者进入二本院校的学生,我们除了给他们打上“差生”和“失败”的标签,我们并没有给他们提供应有的服务。,所以我们今天要特别重视更新我们的教育“软件”,要建设与全民教育、学习化社会、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文化,抵制千百年来“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要看到我们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包括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我们的教育怎么能够总是追求做人上人呢?,我们特别需要重申平民教育的价值,改变“读书做官”、“望子成龙”、“出人头地”的这种陈腐观念。陶行知主张“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要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这个才是我们需要倡导的。,“教育思想网”(eduthought),作者杨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