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报告,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
继承优秀教育传统,革新教育教学模式。
,2021-11-13 10:59:11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抛出了3个关于教育的基本问题:“当我们展望2050年,我们应该继续做什么?我们应该抛弃什么?我们需要创新什么?”值得深思。
当地时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该组织第41届大会上面向全球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
报告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加剧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利用超越地球边界,以及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都给教育带来重大影响。教育作为解决世界不平等现象的重要支点,承载着人类的美好期许,但它又需要回应关于重新构想“为何学、怎样学、学什么、哪儿学和何时学”的迫切需求。报告强调,教育将我们与世界联系起来,为我们带来新的可能性,增强了我们对话和行动的能力,但要塑造真正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教育本身亟须转型。
基于此,报告抛出了3个关于教育的基本问题:“当我们展望2050年,我们应该继续做什么?我们应该抛弃什么?我们需要创新什么?”
报告提出:“教育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契约——一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成的默示协议。”这一契约源于一种共享愿景,即教育具有公共目的。
它应包括基本原则和组织原则,以帮助架构教育体系,落实建立、维护和改善教育体系的分布性工作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必须能够将人类联合起来,通过集体努力,提供所需的知识和创新,帮助我们塑造面向所有人的可持续和和平的未来,维护社会、经济和环境正义。
报告明确,缔结这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即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强化教育作为公共行动和共同利益的形式。
报告提出,当前教育模式亟须变革,新的教育社会契约需要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学习,以及学生、教师、知识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包括,继承优秀教育传统,革新教育教学模式,强调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支持学生获取和生产知识,同时培养他们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重新构想学校,以推动世界更好地向更加公正、公平和可持续的未来转型;保证人类享有和扩大终身教育,及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空间中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报告鼓励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术和研究中心到政府与民间组织的研究与创新,鼓励全球团结和国际间更加公正和公平的合作,以推动实现这一对未来教育的重新构想。
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在教育领域陆续推出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又称《富尔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又称《德洛尔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等报告,先后提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教育的‘四大支柱’:学着认知、学着做事、学着共同生活、学着生存”以及“人文主义教育观”等重要教育理念。此次报告为全世界未来30年教育发展勾勒出蓝图,对全球教育改革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中国教育报对报告进行介绍和解读,以飨读者。
报告解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
“如果有什么东西将我们聚集起来的话,那就是我们当下的脆弱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在《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球发布仪式上如此表示。
2019年9月25日,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大会高级别活动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教育的未来”倡议,以重新思考知识和学习如何在日益复杂、不确定和不稳定的世界里塑造人类的未来。该组织同时成立了“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在委员会主席、埃塞俄比亚总统萨赫勒—沃克·祖德主持下,汇聚了安东尼奥·诺沃亚、林毅夫、费尔南多·M·赖默斯等政治、经济、教育、艺术、科学、商业各界著名学者,集中精力编写出此份全球性报告。
建立一个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亟须教育转型
报告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知识和学习是革新和转型的基础,但世界上广泛存在着不平等现象,我们当前也面临着重新构想“为何学、怎样学、学什么、哪儿学和何时学”的迫切需求。这些都表明,教育尚未满足人们建立一个和平、公正和可持续未来的需要。
同时,在追求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已超出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并反噬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今天,高质量的生活标准与不平等的鸿沟共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公共生活,飞速发展的科技正在从方方面面改变我们的生活,但这些创新并没有充分运用到推动人类社会的公平、包容等方面。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肩负重大责任,需要为当前和子孙后代负责,确保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足而非匮乏的世界,并保证每个人充分享有相同的权利。尽管对相关行动的需求已刻不容缓,并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但报告认为,我们仍然应该有理由满怀希望。人类正共同处于一个历史节点,有最多的机会获取知识,有帮助我们实现合作的工具,可以说,再没有比现在更好的契机将人性与创造更好的未来融合起来。
两年来,通过全球范围内近百万人的磋商,“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发现,各国儿童、青年和成年人均已敏锐意识到,在我们共同生活的星球上,人与人是彼此联系的,是时候携手合作了。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开始在探索变革,报告也融入了他们的经验,从如何重新构想学习空间,到课程的非殖民化,再到社会和情感学习重要性,进而反映人们对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假新闻和数字鸿沟等现实挑战日益增长的担忧等。
教育,这种贯穿生命始终的教学组织和学习方式,曾长期在人类社会转型中发挥着基础作用。报告强调,教育将我们与世界彼此联系起来,为我们带来新的可能性,增强了我们对话和行动的能力,但要塑造真正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教育本身必须转型。
应革新教育,重新构想教育的公共目的
“教育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契约——一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成的默示协议。”报告认为,社会契约反映了已通过立法形式确定并融入文化的规范、承诺和原则,并提出,把教育看作一种社会契约的构想源于一种共享愿景,即教育具有公共目的。
20世纪,公共教育主要通过义务教育形式聚焦儿童和青年,在支持国民教育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基础作用。然而,今天我们面临新的重大挑战,如人类未来的发展问题以及我们所生活的星球所遭遇的风险等。为此,报告提出,必须革新教育,缔结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以应对人类共同的挑战。
这种重新构想,意味着我们要共同创造一种共享的、彼此依赖的未来,同时能够将人类联合起来,通过集体努力,提供所需的知识和创新,帮助我们塑造面向所有人的可持续和和平的未来。
基于此,报告抛出了三个关于教育的基本问题:“当我们展望2050年,我们应该继续做什么?我们应该抛弃什么?我们需要创新什么?”
明确两条基本原则: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强化公共行动和共同利益
“这种重新构想,必须建立在一系列宽泛原则上,强调人权基础的作用,包括包容与公平、合作、团结和共同责任与相互关联性。”报告表示,还应基于以下两条基本原则:
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如《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规定,受教育权必须继续成为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根基,并应囊括确保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它还必须包括接受信息、文化和科学的权利,获取“知识共享”(Knowledge Commons)和人类世代积累并不断转化的集体知识资源的权利,以及为之作出贡献的权利。
强化教育作为一项公共行动和一种共同利益的形式。作为一项共享的社会行动,教育建立了共同的目标,使个人和社区能够共同繁荣。这种重新构想不仅要确保为教育提供公共资金,还必须包括面向全社会的承诺,保证每个人都参与到教育的公开辩论。这种对人人参与的强调,强化了教育作为一种共同利益,即一种共同选择和实现共享福祉的形式。
当然,这些基本原则建立在教育能够使人类实现其相关目标上,并且能够确保当人类迈向2050年以及往后的岁月时,教育能够继续赋能人类重新构想新的未来。
直面现实挑战和不确定的未来,须以不同方式思考学习
萨赫勒—沃克·祖德表示,加剧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利用透支地球和技术颠覆性发展等,是我们当前所处历史阶段的显著标志。这些危机和挑战的叠加,遏制了我们行使个人和集体的权利。尽管教育体系发展创造了大量学习机会,但部分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却较为低下。
其实,展望未来,很容易描绘出更为暗淡的画面:一个资源耗尽的星球,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越来越少,关于未来甚至有更为极端的想象——优质教育在某些地方成为精英阶层的特权。那么,全球教育不平等现状是否会继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直到课程变得无关紧要?这些可能出现的变化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基本人性?
“然而,没有哪种趋势是注定的。”报告表示,未来有多种可能的选择,其中颠覆性的转变将主要有以下体现:
地球正处于危险之中,但去碳化和经济绿色化已在路上。儿童和青年已经在行动,他们呼吁采取有意义的行动,并严厉谴责那些对人类面临紧急情况视而不见的人。
数字技术具有巨大的变革潜力,但我们尚未研究清楚如何发挥其潜能。
随着人工智能、自动化和结构转型重塑全球就业格局,创造以人为本的体面工作将变得更为艰难。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和社区认识到护理工作的价值,需要提供多种保障经济安全的方式。
这些新出现的变化将给教育带来重大影响,反过来,我们在教育方面的共同努力亦将影响教育的反应方式。总的来说,目前世界组织教育的方式,还不足以确保建立公正与和平的社会、健康的地球,以及惠及所有人的共同进步。事实上,当前的一些困难,恰恰源于世界的教育模式。因此,报告认为,人类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学习,思考学生、教师、知识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继承优秀教育传统,革新教育教学模式
报告表示,革新教育需要新的教学法、课程、教师功能、学校愿景和教育时空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弃过去的优秀“遗产”——经过实践证明好的教育教学经验,相反,我们要继承好的传统,革新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法应围绕合作、协作和团结的原则进行组织。它应培养学生的智力、社会和道德修养,推动他们在同理心和同情心下合力改造世界。它还应教会学生拒绝偏向、偏见和分裂等。对于教学法的评估应反映教学目标,包括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和推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等。
课程应强调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支持学生获取和生产知识,同时培养他们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它必须包含对人类生态的理解,重新平衡地球作为生活的星球和独特的家园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它应该通过科学、数字和人文素养来培养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以应对错误信息的传播。在教育内容、方法和政策上,应倡导积极的民众参与。
教师的教学应进一步专业化,让教师作为知识的生产者与促进教育、社会转型的关键人物而获得社会认可。协作和团队合作应成为教师职业的特征。反思、研究和创造知识以及新的教学实践应成为教学的组成部分。同时,必须支持教师的自主性和学术自由,保证他们充分参与关于教育未来的公开探讨和对话。
学校应该成为受保护的教育场所,支持包容、公平以及个人和集体的福祉。同时,要重新构想学校,以推动世界更好地向更加公正、公平和可持续的未来转型。学校还需要将不同群体聚集在一起,并使他们有机会体验到在其他地方无法遇到的挑战和可能性。应重新设计学校建筑、空间、时间安排、课程表和学生分组,以鼓励和推动个人一起学习。数字技术应旨在支持而非取代学校。学校应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目标的典范,以塑造我们所期望的未来。
人类应享有和扩大终身教育及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空间中接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应该连接现实的和虚拟的学习场所,并发挥每个场所的优势。政府应当承担关键责任,加强公共筹资能力和教育监管。人类的受教育权需拓展到终身,并包括获得信息、文化、科学和互联互通能力的权利。
发挥广大行动者的作用,推动重新构想成为现实
“大规模的变革和创新是可能的。”报告提出,我们将通过数以百万计的个人和集体行为——包括勇气、领导力、抵抗、创造力和关怀的行为,推动重新构想成为现实。这需要人类克服歧视、边缘化和排斥,致力于确保性别平等和所有人的权利,并鼓励人类在社会对话、共同思考和行动方面作出巨大承诺。
呼吁研究和创新。这种对未来的重新构想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和协作性,并聚焦终身受教育权的研究与创新项目。这个项目必须以受教育权为中心,包含横向学习和跨境知识交流等不同类型证据和认知方式,并欢迎所有人——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术和研究中心到政府与民间组织,为这种研究和创新作出贡献。
呼吁全球团结和国际合作。新的重新构想需要对全球合作重新作出承诺,以国家和非国家行动者之间更加公正和公平的合作为前提,支持教育成为一种全球共同利益。除教育援助的南北流动外,我们的知识和经验还必须在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南三方合作中产生。国际社会要在帮助国家和非国家行动者围绕共同目标、规范和标准达成一致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以推动实现重新构想。同时,应尊重相关附属原则,鼓励地方、国家和区域层面的努力,并支持、难民、移民等的教育需求,尤其是借助国际合作和全球机构的力量。
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必须从各个方面,积极参与实现重新构想。从支持研究和科学进步,到成为社区与全球范围内其他教育机构和项目的贡献伙伴,那些富有创造力、创新精神,并致力于推动教育作为一种公共利益的大学,在教育未来的构建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当然,至关重要的是,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够参与教育的未来建设,包括儿童、青年、家长、教师、研究者、雇主、文化领袖等。我们有深厚、丰富和多样的文化传统,拥有强大的集体力量、智力和创造力。这里,人类必须作出一个严肃的决定,从根本上改变前进的方向。
总之,关于“应该继续做什么、应该抛弃什么、需要创新什么”,报告试图给出答案,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如报告所提出的,其发布与其说是勾勒出一个蓝图,不如说是给全世界发送了一封鼓励思考和想象的邀请函,请人们在世界各国的社区、学校以及各类教育项目和体系中具体解答这些问题。报告最终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有待持续观察。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 编译)
专家分析
教育:从“学会生存”到“社会契约”
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由“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负责起草,从委员会成立、征集意见、起草到公布历时两年多。该报告秉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人文主义理念,探讨与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
教育功能的转变:从个体发展到公共利益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第一份国际性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该报告指出,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完善自身成长。随着知识爆炸、科技革命、产业发展和全球问题的出现,教育应该扩展到人的一生,个人唯有通过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积极应对变化挑战,国家才能持续发展繁荣昌盛,人类才能消除战争,获得和平进步,从而实现“学会生存”。报告提出的“终身教育”“学会生存”成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里程碑意义。发布重要报告也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明世界教育发展方向、推动教育进步的重要途径。
1996年.新世纪来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该报告提出,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承担起为全球带来和平的重任,也不仅要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还必须担负起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职能。为此,受教育者应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四个学会”也应该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教育的“四大支柱”,建成终身教育体系则是实现“四个学会”目标的根本保障和工作原则。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经济与社会财富的增长虽然降低了全球的贫困率,但国家间、社会内部的不平等现象并未消除。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全球变暖、环境退化和自然灾害频发。在此背景下,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提出人类应该反思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组织方式,号召以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和发展观,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大流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秉承了教育应成为“全球公共利益”理念,进一步倡导构建新的“社会契约”。报告希望将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教师、青年与儿童、家长与社区等教育的相关利益方全部纳入契约,通过共同努力,实现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的愿景。
社会契约:实现教育未兑现承诺和应对不确定未来的选择
报告肯定,在过去的50年间,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1948年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时,世界人口总数为24亿,其中只有45%的人曾经进入学校学习。今天,全球人口已近80亿,超过95%的人接受过教育。其中,2020年小学入学率超过90%,初中入学率超过85%,高中入学率超过65%。但在受教育机会不断扩大的同时,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仍然不充分、不公平。同时,人类还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平等、环境危机等挑战,教育在帮助人类构建一个美好的未来方面被寄予厚望。
对此,报告提出:“教育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契约——一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成的默示协议。”
这种契约应包括构架教育体系的基础与组织原则,以及相关落实建立、维护和改善该体系的分布性工作等。新的教育社会契约要遵循两条基本原则:
其一,要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报告强调,教育要跨越不同时间和空间,要引导教育增强包容性和可持续性。这一原则将之前所提出的“终身教育”进一步延伸到个体在生命不同阶段都可以接受到优质教育的高度,而且教育内容将不仅包括文化科学、信息技术、共享知识,还应扩展到团结协作、同情关爱等方面。受教育权应该是学习人类世代积累并分享不断转型的集体知识资源的权利。受教育者个体也须发挥能动性,拥有为丰富与创造共享知识作出自己贡献的权利。报告强调,要正视持续的贫困和正在加剧的世界不平等现象,最终通过各方努力,走向一个更平等的教育未来。
其二,加强教育作为一项公共行动和一种公共利益的功能。作为一项共享的社会行动,教育建立了共同的目标,让个体、团体、国家和人类实现共同的繁荣。新的社会契约在确保教育公共资助的基础上,还需作出对全社会的承诺,保证每个人都能参与教育的公开探讨。报告强调,教育要回应越发不确定的世界秩序,要达成共同的目标、承诺、规范和标准,要加大对面临教育困境地区的投入,等等。
共建教育的未来:人人参与、多领域协作的社会契约
展望2050年,教育的未来是多样的。在确定公正、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这个宏大目标的前提下,为了构建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重点关注了教学、课程、教师、学校和跨时空教育等五个方面的变革,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性原则。首先,报告呼吁建构合作和团结的教育学,要重新构想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要围绕合作、团结和协作的原则进行组织,通过提升个人能力,实现对个体以及所生活的世界的改造;要关涉每个年龄和阶段的教育,更新高等教育使命,加强与小学和中学教育的联系,加强对教学法的研究。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处理好课程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强调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支持学生获取与生产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再其次,教师教学应更加专业化,让协作与团队合作成为教师职业的特征,支持教师教学自主性与学术自由,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完善的支持体系。此外,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公正、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出,学校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要保障与改造学校,要重新构想未来的学校,重新设计包括学校建筑、空间、时间安排等在内的元素,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红利。最后,我们应充分利用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空间中的受教育机会,提升终身教育质量。
报告呼吁多方参与研究创新,加强全球团结和国际合作。在给2050年教育未来画像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参与其中,成为未来教育的建设者,成为新的社会契约的缔结者。唯有如此,教育才会真正成为一种人类公共的共同利益。
(张民选 、卞翠)
本文作者 |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编译),中国教育报记者黄金鲁克、李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张民选 、卞翠
责任编辑 | 孔萌
,